中医养生治病机制有哪些随谈中医止息中医争
中医的理念与人体实际是相符的。中医认为健康的状态应是阴阳平衡,治病就是祛邪扶正。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能自我维持的耗散结构,它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有序状态,保持动态平衡。当然,这种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当超出了限度时就不能回归正常
,从而引起疾病。比如人体会将血压调节到正常范围,但若调节机制失灵或血压过高无法迅来回归正常时,则会引起不可逆损伤,所以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调节机制失灵或生理指标改变过大引起的,治病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体恢复调节机能或控制过大的生理指标变动。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精气血、经络等功能单位(这些概念不是实体只代表某种功能
,如“心主神志”“脾主运化”等),再用阴阳五行学说等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谁是木火土金水,谁相生谁相克等),这样就构造了以人体功能为基础的“人体结构机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能的提出和相互关系的确立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通过长期实践观察不断调整确定的,这是其合理性的基础。中医能治病的根本原因是,其疾病(按症状分为各种"证型")和药物都是按这套理论归类的,疾病与药物有对应关系,比如"心气虚″就用"心气虚″的药物或方剂即可,“心阳虚”则用“心阳虚”的药物或方剂,这些药物或方剂的功效来自实践经验。中医治疗要求"辩证施治″,也即是根据症状和体征辨明是何种"证型"(相当于是什么病),然后再用药。这与西医治病方法是相同的,西医也是先判断是何种系统何种器官有何种问题,然后再确定治疗方案,只不过中医的"器官系统″并非西医的器官系统而已。
中医是古人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发展出来的一种诊疗疾病方法。由于当时的认识手段有限,古人并不明白人体器官的真实结构、功能和机制,也不知道很多疾病是微生物引起的,所以有很大的猜测性。但这些并不重要,从现在角度看
,这些"器官″只是代表某种功能而已,这些"病因″也只是某些不明物的代称。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按实践经验反复调整确立的,并非随意的假设,是可以按这套方法诊疗疾病的。由上我们也知道,古人只能按症状治病,所以中医的证型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并不能指出真正的病因,比如引起风寒感冒的病因"风寒″,引起风热感冒的病因"风热″只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说法而已,并非实际的风、寒、热(感冒实际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中医是技术而非科学。科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科学方法,二是指研究内容。科学方法是指严密实证方法,这是西方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随着神学谎言的坍塌,人们追问知识的可靠性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实证方法,如今已十分严密了。经验不是科学,经验缺乏严密的实验论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一千次一万次经验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经验而不是科学。科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研究内容,是与技术相对应的概念,科学是研究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即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技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措施和手段(也包括具体的技能),偏重于实用性。技术既可以来源于经验也可来源于科学。科学和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但科学研究很复杂,当科学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只能依靠经验。中医的本质是建立一套诊疗疾病的方法,并不追问真实的人体究竟如何,它是以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技术方法。中医理论实际上是一套规则,你只需按这套规则操作即可,作为规则无所谓真假、正确与错误,只在于是否实用,就如你玩扑克牌时建立的一套规则,只要符合逻辑不相互矛盾即可。当然,中医中还包含大量具体的用药经验和实际技能,这些都有很大的真理性。
中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中医作为与西医(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治疗体系,在某些方面(保健、功能性疾病的调理等)有独到优势,在现代医学还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医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中药作为廉价的天然药物,其副作用也较小。
中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是其理论体系经过几千年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很难再有较大突破。二是中医中的基本概念是虚拟的功能性概念,并非实体,不能客观科学研究,这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比如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都只是用来代表某种功能,并非指人体真正的心肝脾肺肾,简单地说,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是虛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客观深入研究的。三是中医无法科学化和精量化,这是因为中医的证型是按症状和体征(主要为主观自述症状)来判断的
,同一证型的病人没有共同的客观的生理指标,这就导致无法按客观生理指标建立动物模型,而只根据症状和体征来建立动物模型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动物不会告诉你它的感觉,你无法判断。本文只是客观介绍中医,因为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中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有实实在在价值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理论实际上是一套实用的规则,无所谓真假、正误。你不需要向别人强行说中医是科学,因为这不符合普遍的科学观,你只需要说明中医也能治病的道理即可。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