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的起源24节气的由来
古人最先通过立杆测影,发现了冬至和夏至。又通过观测东方日出的方位,知道了春分和秋分;这就有了二分二至。上古时候,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四神崇拜:春分神,秋分神,冬至神和夏至神。慢慢的,大家一想,二分二至是四季的中间点,那么四季的边界在哪里?于是有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样就从4个节气,翻倍成了8个节气了。
古人又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年的概念。通过立杆测影,古人知道冬至这一天正午的影长是一年中最长的,然后日影逐渐缩短,到了夏至,日影短到最小值后,又逐渐增长,最终又回到冬至这一天的最长值,每年就这样循环往复,于是从中获得了“一年”的概念。而这一年中,古人观察发现会经历12个朔望月(月消失到月圆再到月消失),于是开始编排历法,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但是12个朔望月只有354天左右,离一年365.25天,还差着大约11天,因此每过上2-3年左右,误差会积累到30天左右,这一年就会比立杆测影确定的“一年”要滞后一个月,于是需要闰一个月,这样就弥合了。于是古人为了区分这朔望月的一年和测影的一年,就有了一年和一岁的区别。
所谓一年
,是指阴历,观察月亮,从正月初一往后一共12个朔望月,形成一年,平年是12个朔望月,354天左右,闰年则有13个朔望月,有384天左右。所谓一岁,是指阳历,观察太阳,准确的说是立杆测影,最开始应该是从冬至日开始,到下一个冬至日,就是一岁,妥妥的365.25天。为什么是冬至日呢?其实是因为冬至日天晴的几率大,而且影子长,好观察。夏至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夏天多雨,多云,不好观察日影,另外日影太短不利于观察。
可是后世逐渐的又模糊了一年和一岁的区别,辜负了古人的苦心。
在确立了一年12个月后,那么很自然的,就会想把之前说的二分二至、四立等8个节气编排到这12个月里,最好很有规律,方便大家记忆,问题是8个节气怎么编排到12个月里?于是想个办法,找8个12的最小公倍数,于是24节气就出炉了~,24节气,刚好给每个月编排2个节气。按照二分二至是季节的中间,还得有季节的边界的精神,24节气也需要分成某个概念的中间和边界,于是“节气”的概念就有了,24节气,分为12节和12气。怎么分呢?很明显,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属于“中间”的这种,于是属于“气”,其旁边的就属于“节”了,这样12节和12气就编排完毕,接下来就更好玩了,既然有12气,正好给12个月,每个月分一个气进来。这样捋一捋(气也叫中气,在一个月的中间的气的意思):
正月的气:雨水
二月的气:春分
三月的气:谷雨
四月的气:小满
五月的气:夏至
六月的气:大暑
七月的气:处暑
八月的气:秋分
九月的气:霜降
十月的气:小雪
冬月的气:冬至
腊月的气:大寒
这也是阴阳合历的重要部分。当然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闰年的情况,有13个朔望月,如何放下这12气?于是自然是有一个月没有中气的,那么农历规定: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被定为闰月,这就是闰月的由来。在汉武帝之前,闰月的规则还不是这样,一般会采取一年最后一个朔望月为闰月,到了汉武帝时,新编的太初历就开始规定,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这个规定沿用至今。
最后,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既然一年有12个朔望月,那么该从哪个月开始算正月呢?这就是岁首的问题(古人叫建正,建立正月)。也可以换个问题:新的一年是从春天开始,还是夏天开始?或是从冬天开始呢?这个问题我们古人曾经反复摇摆。先说个概念,十二地支。对应到十二时辰,大家知道子时是凌晨0点左右。对应到24节气的十二中气,就是冬至,那么冬至所在的月(也叫冬月)就叫子月。接下来丑月,寅月等等。
1、夏朝时,以寅月,也就是冬至所在的朔望月,往后数到第二个月为新年的开始,这个月的中气为雨水(和现代一样);也叫建寅
2、商朝时,以丑月,也就是冬至所在的朔望月,往后数到第一个月为新年的开始,这个月的中气为大寒;也叫建丑
3、周朝时,以子月,也就是冬至所在的朔望月为新年的开始,这个月的中气为冬至。也叫建子
4、秦朝时,以亥月,也就是冬至所在的朔望月的前一个月为新年的开始,这个月的中气为小雪。也叫建亥
自汉武帝后,一直到今天,都选择了建寅,即以寅月为正月。正月一定有“雨水”这个节气。所以诸位想想看,过年的时间,是不是最早也最多比雨水早一个月,最晚一定在雨水之前?
个人以为
,建寅是最合理的,因为这样的话,刚好满足:123月为春季,春分在2月;456月为夏季,夏至在5月;789月为秋季,秋分在8月,10月,11月,12月为冬季,冬至在11月,多么的协调,优雅!顺便再提一嘴,现代农历,规定冬至所在的这个朔望月为11月
,大家想明白其用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