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星抗日陈凯歌拍抗战片遭质疑观众智商
国庆档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
在张艺谋和陈凯歌的正面PK中,仅仅进行了四天,但胜负已经显而易见。
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张艺谋的电影《坚如磐石》都遥遥领先。
另一方面,陈凯歌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则表现惨淡,令人难以忍受。虽然票房不如预期,但这可能是因为观众们还没有来得及前往影院观看。
然而,如果口碑不佳,就不能怪观众了。
陈凯歌曾经执导过《长津湖》,再次尝试战争题材,这次他用了自从从影四十年以来最长的拍摄期,然而,这部电影却收获了不尽人意的评价。
观众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谓是毫不客气:“不要浪费影院资源”,“什么垃圾玩意”,“下次别拍了”,“真的很难看”,“可怜了这么好的题材”。
然而,我相信只有看过整部电影的观众才能对其评价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些评价确实直戳要点。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陈凯歌是如何将一个优秀的题材拍成了糟糕的电影。
不可否认,陈凯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似乎对抗战雷片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他也不会将那么多雷人元素加入其中。
事实上,这些人本来只是奋勇杀敌,但在陈凯歌的安排下,他们却被描绘成在受了致命伤之后还要去杀敌。
举个例子,尹昉饰演的杨少成,在电影中被刺刀穿过心脏旁,然而他仅仅是坐在树旁休息了片刻,下一秒就毫无问题地拔出刺刀,像个毫无伤痛的人一样拿起枪射杀敌人。
可见,旁边的大哥无语地死去,而自己中了一枪后血涌如喷泉,但他竟然能够被刺穿胸膛后还能站起来开枪,实在是令人惊叹。
杨少成的好兄弟,即由陈飞宇饰演的孙醒,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角色。
在枪林弹雨中,孙醒拿起枪来回奔跑,每次开枪都能倒下一堆美军,仿佛子弹有眼睛一样,总是避开他的身体。
最终,一颗子弹终于命中了孙醒的肩膀,他笔直地向后倒去。他的战友们见状,立即扛起孙醒并开始奔跑,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打算将孙醒藏在战场上的哪个地方。
然而,就在这时,潜伏在暗处的狙击手发现了他们,他从后方瞄准孙醒,扣动了扳机,然而子弹却意外地击中了身旁的一名小战士。
美军的实力竟然如此脆弱,还敢出来打仗?哦,不对,是阿瑟身上那个主角光环闪瞎了他的双眼。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中为了制造情感效果和紧张氛围,加入了许多毫无逻辑的情节。
举个例子,尽管前方战火正燃,美军却突然停止了进攻。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3连的三个小领导并没有考虑保存体力和制定战术,反而开始说起了一些丧气的话。
“来,抽最后一根烟!”
就在杨少成还没说完这些丧气话的时候,孙醒递过来一支烟,似乎是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放松一下。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似乎心照不宣,不再言语。
这样强行煽情的片段不止一个。
在联合国大会上,李晓(由张子枫饰演)和唐笙(由章子怡饰演)正在为即将进行的翻译工作做准备。
李晓将手中的钥匙挂在一旁,唐笙只是瞥了一眼,然后她自顾自地开始谈论自己的父亲。唐笙则顺势接过话茬,两人开始愉快地聊了起来。
"两位女士!请注意,我们现在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在这个场合上,能否不要闲聊。"
除了剧情的缺陷之外,整部电影的剪辑也非常糟糕。
例如,电影中穿插叙事的方式将战场和外交场景交替呈现。我理解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营造两方局势紧张的氛围,让观众在最后的胜利中感受到内心的激动。
这样的剪辑方式实际上让观众很难真正融入剧情,因为一方面展示了灰头土脸的战士,另一方面展示了光鲜亮丽的外交官,这两个场景虽然合理但却不协调。如果将它们分开剪辑,观众可能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层次感,但是将它们混在一起却显得杂乱无章。
在关键时刻,镜头会拉近进行特写,音乐开始准备,慢动作效果出现,整个场景流畅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生动地诠释了越努力越搞笑的情节。
更令人发笑的是,整部电影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几乎只有飞机的炸弹、坦克的炸弹和巴祖卡的炸弹。除了这些爆破场景,导演似乎没有拍摄其他类型的镜头。
请停止吧!陈凯歌,请不要再拍摄这种雷人又毫无逻辑的“抗战片”了。
但,本片让人最失望的点竟然是演技。
难怪在宣传中一直以张颂文作为卖点,因为导演口中的重头戏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张颂文的演技却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支撑点。
他扮演的伍修权在电影中代表着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发声。无论是眼神、动作还是神态,他都展现出了威严的气质。当他挥动手臂并宣称“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时,情绪随之迸发,观众在屏幕前激动地激昂起来。
确实,张颂文的演技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其他演员的表演水平则相对较差。
甚至连一直备受认可的实力派演员也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不佳。
虽然辛柏青在《人世间》中展现了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但在《志愿军》中,他却没有展现出军人的风采,甚至连老红军的形象都无法体现出来。他的演出让观众感到失望。
特别是在他拿着毛巾捂脸哭泣的场景中,故意颤抖着身体,这让我忍不住笑了出来。乍一看,我还以为他在偷着乐,仿佛领导被人骂了他却在暗自高兴。
朱亚文在片中扮演的军工专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不太可靠、只会提建议的“专家”。他说话时总是带着夸张的音乐剧腔调,让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然而,更夸张的是他的肢体表现,他的身体左右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踮起脚尖跳起舞蹈一样。
观影后我不禁思考,如果朱亚文在片中扮演军人的角色,会不会表现得更出色呢?
年轻演员更别提了,一个比一个难堪。
不得不提到陈飞宇,他在片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刻意的演戏风格,试图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然而,他的表演过于用力,观众只能感受到尴尬。
甚至在呐喊的时候,他还不忘时不时地看向镜头。
还有魏大勋,他不仅没有端着演,而是干脆不演,呆呆地站在一旁,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
在出发前向父亲投去一眼的场景本应是一个高潮部分,然而魏大勋的眼神却没有传达出任何情感,可谓是白费了。
或许是陈凯歌打算通过三部作品来完整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但可能他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在文戏部分,伟人们相继登场,但他们空喊口号的状态实在令人尴尬。而在打戏部分,充满了煽情的意味,通过特写和慢动作来渲染悲壮的气氛,但这种手法使用过于频繁,观众们看得都感到疲劳。
尽管有着很多想法,但却没有拍摄出什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受到了很多批评。因此,对于后面两部作品,观众们也不再抱有太大的期待。观众们也是理智的,不要再对他们的智商进行侮辱了。
主旋律并不是用来掩盖质量差的艺术作品,也不应该成为道德绑架观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