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宝宝最苦是几个月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要踮
#时事热点头条说# #财经新势力#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社会的流传度非常高,而且很多的培训机构、商家也十分热衷于传播这个理论,经过时时刻刻的宣传,这句话仿佛也牢牢的烙印在很多家长的内心深处,仿佛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苦孩子;不能为教育付出额外的金钱,就是穷教育。
在当下这个“卷”起来的时代,我们怎么来理解这14个字呢,“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不是就是要踮起脚尖养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出处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口号有人说是出自周恩来总理,也有人讲这句话是小平同志说的,其具体出自谁之口,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大致的时间是可以考证的,大概应该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相信大部分70后、80后对这句话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毕竟这句话不仅流传在人们的口中,而且经常被刷在墙上。
农村标语
这句口号其主要适用的范围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系统,这句话所在的出发点是高层站在宏观层面提出,是让社会的管理者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孩子、是教育,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为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将更多资源向孩子与教育进行倾斜。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现实原因的。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每万人口只拥有大学在校生16.4人,是同期美国的1/33,日本的1/14,苏联的1/12,哪怕是印度,其每万人口所拥有的大学在校生也是我们的4倍。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校自主权”等一系列措施。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富有时代特色的口号标语响彻全国,刷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歪嘴和尚念歪经”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本质是公共管理的共识,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原本的意义仿佛已经远去,现在被众多商家所宣传的,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形态。但我们要明白原来的苦孩子与现在的苦孩子真不是一回事了。
上世纪的七十八十年代,大家普遍比较贫困,虽然不能说是忍饥挨饿,但说一句营养不良确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所以在那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这项政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辈祖辈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不愿意孩子再受苦,所以对孩子给予了更多的物质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这句话炒作生活方式,仿佛不富养孩子,那么孩子就要如何如何。
多少普通家庭甚至贫寒家庭的父母,宁愿自己生活拮据,但都要为孩子提供远超自己能力的优渥生活,自己面对几十元的打折衣服犹豫不决,但却可以给孩子买新款手机,衣服更是非名牌不穿;每天穿梭在城市里,天天吃盒饭、坐公交,却让孩子可以奶茶自由。面对这样的富养方式,有时候我们也在想,这样对吗?但我们不如此,仿佛是对不起孩子。不管家境如何,都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甚至可以为此而负债累累,这样已经失去了富养的初衷,因为这不是富养,而是供养。在这样的供养中,孩子的收获和父母的付出都是单向的,孩子只索取,却没有为此而付出相对应的代价,真的能通过这样的供养,而养出感恩的孩子吗?
“这是一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我们指责富二代的行为失当,但其实我们都是富二代的践行者”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曾如此说。在这个“全民富二代”现象如此突出的环境下,富养是没有止境的,一山还有一山高。因为这个世界最长的路,就是某些不良商家的套路。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教育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显然还是有的,意义在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对孩子的呵护还是要更加重视,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地区,因为发展的极度不均衡,这句话还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但这却不是某些培训机构、不良商家根据这句标语口号的字面意思的延伸,不是他们打着教育的旗号、富养孩子的理念,制造焦虑的“鸡娃”家长,收割一茬茬韭菜的套路,我们不能让“歪嘴和尚”的“歪经”所带跑、带偏。
“踮起脚尖养孩子”的鸡娃父母
作为一个普通的鸡娃家长,也时常被动接受着焦虑。每当暑假来临,各种亲子游、研学游、夏令营充斥着朋友圈,基本上每个鸡娃家长都在努力为鸡娃们规划暑假生活,都在踮起脚尖期望够到更高的阶层。
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瞄准的是出国游,各种国外研学游、夏令营,在日常的生活中,卷的是棒球、小提琴、钢琴等各种体育、艺术类的活动。
家庭条件普通的,也不能让鸡娃们在暑假放羊,他们也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亲子团、国内研学、要走遍大山大河,开启他们两个月的烧金岁月。
为了商家或周围人所讲的那句“不能让孩子被同学笑话”,旅行过程必须要住高档酒店,要吃大餐,不仅如此,往往这时还要拍照发朋友圈,往往此时还要配上一句对旅行的感慨“今天的酒店真大,菜品也很丰富,宝贝们很满意”。
一趟旅游走下来,孩子的见识长没长还不清楚,但大部分脾气却是委实长了不少,家长回到家里一看账户余额,往往是有苦难言,只能是找个没人的地方,默默承受。但殊不知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踮起脚尖养孩子却是最危险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教育不具有可持续性,给孩子高于自己能力的生活,只会换来孩子变本加厉的索取,一直这样下去,总有自己的极限,而到那时,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与其堆砌金钱,不如共建灵魂
因为不能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很多鸡娃家长常为自己的无能深深自责;也有过激的鸡娃家长,宁肯负债累累,也要给孩子贵族式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外人无法去指责什么,但个人觉得还是很不妥。
养过孩子,看过养孩子的前辈走过的坑,我们蓦然发现,其实富养也好、穷养也罢,这些都不是养孩子的核心,真正养孩子的核心是要让孩子的生活、教育与钱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对普通家庭来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他躲在温室里逃避生活的真相,而是去勇于接触这个世界,尽早让他知道家庭条件有限的事实,让他在实践中锤炼自己,获得拼搏的动力。
正如那个在店里帮父母炒菜的11岁男孩,在收拾桌椅碗筷、择菜炒菜的过程中,他不仅是在帮父母的忙,也是父母在帮助他感受这个世界运行的真实,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不都是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让他了解这个世界并不像他们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所展现的生活的美好,而更多的人是生活的不易,明白父母、家庭的真实的有限条件。
让孩子更早的明白真实的工作、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远比为他营造一个空中楼阁更有教育意义。
我们望子成龙,但也没必要为其营造父母、家庭乃至他都是人中龙凤的假象,人生三大难,认识父母的有限,认识自己的无知,认识孩子的普通。
在此与各位鸡娃家长共勉,与其堆砌金钱,不如共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