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养丘民间故事完整版论语晨读康子馈药拜
【晨读内容】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导读学者】
刘正平: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袁梅: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晨读笔记】
柳慧:
【论语晨读】第958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六月三十2017年8月21星期一
天天晨讀論語,活在與孔子的心靈對話之中。
袁梅:
我也是学习者,惴惴得很,全当分享自己学习这一章的浅薄思考吧,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多批评指正。
首先从文本来说,虽然此章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并不难,但是也是有分歧,从而带来了意义上的分歧。
康子:指季康子,季恒子之子,春秋时期鲁国世袭正卿,主持鲁国国政长达二十四年(鲁哀公三年至二十七年)
,与鲁哀公在位时间基本重合。理解此章的言外之意,似乎应该有个角度是季康子和孔子的关系。所以建议联系史料和论语其他篇章来考查。
药:到底是什么药?
刘正平:
对,这里缺乏背景资料
,是什么药,为什么要给孔子馈赠药。袁梅:
一般都翻译成药品。但是也有针对这个药是治病的药还是补药?甚至《笑府》有是草药、丸药还是汤药的玩笑
这个问题背后更重要的是馈药之礼,这决定了孔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藥養其病”。
皇《疏》謂‘未曉此藥治何疾,故不敢飲嘗之’,是也。”
这些都是治病,那就是孔子有病,季康子送药治疾,那么季康子了解孔子症状?孔子有病还能拜受?
《论语新校释》:夫子旣能拜受而荅,藥非饋於疾急之時,正如今日一種丸散,補劑通用。
孔子没病,或者病的很轻(如果病的很轻,何必兴师动众?),个人感觉此说合理性大一些。
因此推测可能是季康子示好孔子的补药。那么未达,不敢尝的理解就有了丰富意味。
关于此章的理解歧义更多的在后面。首先“未达”的“达”理解上是有一定差别的。
孔安国曰:“未知其故,故不尝,礼也。”郑注云:“曰‘丘未达’,言不服之义,药从中制外,故当慎也。”皇疏:“未晓此药治何疾,故不敢尝之。”
《论语正义》:“‘丘未达’云云者,达犹晓也。”此后学者,如杨伯峻、钱穆等都同此意。
达就是知晓的意思。
因此通行的翻译就是:我不知道药性,所以不敢尝。
第二种解释是章炳麟:达,针也。
认为:凡病先施针,然后可用药者。。。。。。孔子病未施针,故不敢尝药,针后可自尝,故仍拜受不辞。
第三种解释,是少数当代学者,认为达是显达的意思,如黄琼,此句可以解释为:我是个未曾显达的普通人,岂敢接受的谦词。
上述三种因对“达”的理解不同,带来对孔子行为的不同解释。所以还是比较重要的,我个人还是支持传统看法,即对于药性的不了解。
那么理解的重心就放在最后一句“不敢尝”。这里的疑问是:孔子作为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真的不了解药性?赠送药物是否合礼?接受药物的礼仪是什么?需要品尝吗?为什么接受而说不敢尝?是直,还是礼仪?还是另有他意、
刘正平:
同意袁老师的观点,还是传统之说比较可靠。《论语》记载,子之所慎,斋、疾、战。孔子对疾病的态度非常慎重,包括弟子曾子也是如此。子路私下祷告及采取的一些疗救措施,都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袁梅:
@刘正平 刘老师对于以上问题有什么灼见?
@刘正平 请刘老师[抱拳]
因文言挑字打字较慢,请大家见谅。
刘正平:
感谢袁老师!我也没什么深刻的见解和理解,我觉得还是跟孔子对礼仪的秉持和恪守有关,应该没有其他用意。
袁梅:
关于为什么孔子不敢尝,有几种意见:1.关注点在孔子审慎,对药物不了解就不品尝。2.孔子行为合礼。3、孔子礼而直。4、孔子诚。
如:郑注云:“曰‘丘未达’,言不服之义,药从中制外,故当慎也。”
刘正平:
“尊之则曰献,通行则曰馈”,因为季康子的地位,所以他馈药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是合乎礼仪的。
袁梅:
如:孔安国曰:“未知其故,故不尝,礼也。”
刘正平:
刘宝楠的解释,馈药跟酒肉之馈性质一样,所以一拜而受,不用再拜。《玉藻》:“酒肉之赐,弗再拜。”
袁梅:
礼而直是杨时的观点:“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
刘正平:
这个说法比较妥当。个人觉得。
对孔子的观点和态度融合起来了。
袁梅:
诚是朱熹的观点。
【論語集註】范氏曰:「凡賜食,必嘗以拜。藥未達則不敢嘗。受而不飲,則虛人之賜,故告之如此。然則可飲而飲,不可飲而不飲,皆在其中矣。楊氏曰:「大夫有賜,拜而受之,禮也。未達不敢嘗,謹疾也。必告之,直也。」此一節,記孔子與人交之誠意。
还有另外的解释,如害怕季康子毒害的防范之心。
以上的解释分歧,也带来了对孔子这个行为的理解。
刘正平:
如果我们集中查询《论语》中孔子对待疾病的态度的几章,就可知道孔子对“病急乱投医”持反对态度。所以他反对胡乱试治。这里也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这一章我有个另外的疑问,当时有没有“补药”这个东西?
袁梅:
是的,考查大多数学者对这一章的价值阐发,一般都集中在对药物的审慎上,这是主流解释。@刘正平(
崔圣:
上面第三种解释亦可有理解之余地,季康子迎孔子回来,并未与实职,季康子馈药平民孔子,故不敢尝,亦礼也。
袁梅:
@崔聖之(管理员)对,就是我说的第二种。
理解此章除了以上四种角度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思考的地方。
如:如果从季康子与孔子关系来看,赠药是示好,接受是合礼,不尝,是委婉的拒绝,这里面的意味就微妙的很了。
第二个可以思考的是,馈药和接受药物,在当时礼的规定是如何?
崔圣:
这里面似乎有孔子与季氏家族的历史原因与季氏在鲁国独大的“失礼”有关系。或许孔子回来闲居心中郁闷。
袁梅:
1.季康子的行为是否合礼?如果没有馈赠药物的习惯,送药就是不合礼,那么孔子用“不敢”,来提醒季康子“你失礼了”。
2.馈食需要尝,这个在文献和论语有证明,但是药物是否需要尝?单单字面看孔子的反映,应该是需要,否则也不需要专门说“不敢尝”。那么这个药物尝的条件是:达。因为未达所以不尝,也是合理合礼的。
崔圣:
我这里倒是有另一种理解,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谨慎、严谨的态度。我们知道,中医辨证施治等等之类的诊疗手段是汉唐以后,甚至直到李时珍《本草纲目》出来之后,对草药的药性才有了全面的认识。孔子时代的药,应该是比较原始、笼统、疗效不明的。所以孔子对此持谨慎态度。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袁梅:
第三个可以思考的,这里面反映了孔子的品格,1.遵礼2.直率3.诚实真诚
@刘正平对,传统的理解和价值阐发是这样的。[抱拳]
刘正平:
《周官·疾医》:“以五药养其病。”所谓的五药,是草木虫石谷,非常原始。
袁梅:
在以上这些理解基础上,如果从当代价值阐发来看,比较多的学者从中医用药的谨慎和养生角度谈。
刘正平:
我们从扁鹊蔡桓公的故事里,我们知道当时医生对病理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崔圣:
是的@刘正平 老师,中国历史上名医秦越人(扁鹊)是后来了,其时中国医药及临床经验还不完善。
袁梅:
如果用当代视角来看。我觉得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1.药物馈赠活动中所蕴含的医疗风险
2.守礼和权变的关系
3.馈赠和接受的关系
4.一体化要求和个体自主性的关系
5.和为贵的最终社会效果
——<参考资料>——
【論語譯註】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
。曰:“丘未達,不敢嘗。”[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藥,孔子拜而接受,却説道:“我對這藥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論語集註】
范氏曰:「凡賜食,必嘗以拜。藥未達則不敢嘗。受而不飲,則虛人之賜,故告之如此。然則可飲而飲,不可飲而不飲,皆在其中矣。楊氏曰:「大夫有賜,拜而受之,禮也。未達不敢嘗,謹疾也。必告之,直也。」此一節,記孔子與人交之誠意。
【論語註疏】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包曰:「饋孔子藥。」)曰:「丘未達,不敢嚐。」(孔曰:「未知其故,故不敢嚐,禮也。」)疏「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表情]正義曰:此明孔子受饋之禮也。魯卿季康子饋孔子藥,孔子拜而受之。凡受人饋遺可食之物,必先嚐而謝之。孔子未達其藥之故,不敢先嚐,故曰「丘未達,不敢嚐」,亦其禮也。
【論語全譯】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译文]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 上一篇:养生床撕心痛到极致便是麻木
- 下一篇:十二时辰养生钟下载灵魂画手协和学子手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