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回路生活常识有哪些方面从一篇笔记开始带
还记得《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吗?意思是说: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句话放在今天的职场上,翻译过来就是:一味重复日常的工作,而不去思考和总结其中的成长与不足,工作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很难产生价值,陷入困惑;同样,在工作面前一味的思考,讨论研究各种方式方法,从不采取行动,思考就失去意义,最终一事无成。对否?
所以,在今天职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城市工作节奏飞快的前提下。要如何坚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记得刚工作那两年,领导总让写日报,那个时候的日报大概会被大家写成“任务完成清单”或者“流水账”,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也会变成“工作日记”,后来,日报兴许是太过琐碎,检查起来太多太麻烦,公司就有了OA,日报有一阵子变成了“复制”和“粘贴”间的切换,有时候看着自己,看看别人的,总能想起那句歌词“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有过职业生涯中被某个领导要求写工作日报/日志,你写过的是什么样子的?(记得留言分享)
后来,我们都要求员工从写日报,变成写周报,对一周工作的总结回顾和下一周工作的计划安排,并在例会上汇报分享。对一周工作全面点评,不足进行总结,对关键点进行重点剖析分享,周报汇报成了员工工作中智慧碰撞的基础,自己工作精进的表达。
如今,已经没有人逼着我写日报周报了,自己习惯的依据需要,划出一周关键的工作结果进行整理呈现,数据的分析反思,业务改善的建议想法
,以及下一步的规划要求,似乎一切都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工作中从来不总结思考,永远照着冰冷的“岗位说明书”工作,机械性的打卡,干活,打卡,下班,重复昨天的故事。你若问他对未来,对自己是否还有期许,他或许会给你讲出一大推自己美好未来的规划。回到工作中依旧如故,真心是忘了,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怎么能演绎出明天精彩。
同样,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已经百里挑一,还觉得基数太小。明明已经出类拔萃,还觉得炮灰太少。每天像缺钱一样勤奋,像欠债一样努力。每每遇上这样的人,我都会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
我偶尔会要求查阅员工的工作笔记,每逢开会都要求记录笔记,哪怕格式可以不做限制。每周工作皆要有工作总结,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看到的事实都惊奇的与自己对该员工的成长预判是一致的
。那些笔记寥寥,凌乱不堪,没有重点和任何区分的,和记录明确,事项罗列整齐、重点分明的员工,以及那些开会从来不带本,工作从来不记录的员工,其中的差距,真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单说备忘功能,那是基础天赋和工具的较量。有人说这是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的问题,别矫情了!组织行为学上早就告诉我们,当大脑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只有不到1%的概率才会产生行为,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叫做“潜意识”或“下意识”行为,而归根结底,人每作出的任何一个行动或反应,在大脑层都是先有意识的。所有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都是取决于大脑层对这件事先有一个“意识的建立”,无论是被迫或主动建立的,然后才产生行为,行为的坚持才有了所谓的“习惯”和“方式”。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的大脑工作程序大概是这样的:大脑收到工作指令,迅速反应出行为思路,指导行为开始工作,在过程中按照预设的行为思路进行必要修正,行动中验证思考是否正确吻合,给大脑作出反馈,大脑再思考、总结,行动的偏差与不足,从原有累积的知识经验中抽取能够改善的经验知识,形成新的思路,指导行为进行改进,直到结果达成。这个过程中每次的思考和行动指令的发出在脑回路中都留下痕迹,被定义为“成功”、“失败”、“美好”、“痛苦”等保存下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历”或“经验”。
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记录笔记和通过笔记总结、回顾、分析、提炼的人,脑回路中同样记录的那些“经历”和“经验”会勾勒的更清晰,被区分的更精准。大家见过分类信息网站的导航条吗?对,就是那样子,或许还会更精细。按照行业区分、经历区分、专业区分、知识模块或者自定义区分...总之,这些脑回路的痕迹被区分的越清晰,激发意识,产生行动、作出正确决策和判断的概率越大。同时,那些优秀的人,因为脑回路痕迹更新的速度比我们快,所以这些已经被区分了的结构会经常性的重新被梳理归类,重复多次的刺激大脑的效率和反馈能力,就会形成高敏感度的“高智商”、“强者愈强”的思维态势。而那些一般人或平庸无知的人,脑回路大概是直线的吧,分类就更不敢想象了。知乎上有人这么解释脑回路:
学习、思考会使人的大脑沟回加深,不长思考的人大脑皮层沟回较浅。
所以,脑回路作为大脑皮层沟回,那确实会不同,有很大不同,与脑部发育程度、脑部及神经疾病、后天锻炼关系更大。会造成智力差异。这就让我们想起了那句成功学公式:99%的努力与汗水+1%的天赋,后天的努力和汗水浇灌每个人脑回路,让其不同,将人区别开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多。”
同理,自由撰稿人Jenny乔在她的《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中写到:
越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相反,平庸的人却经常一知半解,就觉得天下无敌。是的,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因为他们比我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这取决于自身脑回路不断的收到知识和成长刺激给出更强烈的需求反馈。
做行动的巨人,构筑自己强大的脑回路,和我一起从日常中的一篇笔记开始,建立一套自己脑回路养成的意识。给自己的脑回路多来一些持续的刺激,是思考的开始,更是职场执行力和行动力的开始,他日回头翻阅时,便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痕迹和斑斑业绩
。坚持学习成长笔记,做一个脑回路强大的自己!喧嚣的世界
悸动的职场
虽同处天涯
却奔在各方
心有所动时
我静默的写
忙碌奋进外
你淡淡的读
哪怕平淡如水
也不敢放弃
只将那一文一思
标点成这笔记
在品尝进步的路上
牵引我
陪着你
静默成长
成为期望中的自己!
Day day UP!
欢迎后台留言,和大家分享你强大脑回路中的成长笔记。
一位HR老司机的自我修炼公号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