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文化

养生同义词养生康养医养医养康养相结合这些

时间:2024-04-28 来源网站:蜜柚资讯网

作者:张建军

《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和实践》主编

什么是医养和康养?

近年来,康养、医养、医养结合、医养康养相结合等新词概念不断涌现,与原来已经存在的养生、养老、疗养、养护等词汇混合使用,而作为一名当代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养老人和大健康从业者,您真的对这些概念的含义了然于胸吗?没关系,那就跟随《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与医养独立:理论和实践》一书一起来捋捋吧。

一、养生与康养

从社会学和营养学角度来解释养生与康养,“养生”即滋养生命,是采用多种方式来滋养生命,而“康养”一词强调采用多种健康的方式来滋养生命,使生命机体维持身心健康。养生和康养在本义上可以视为同义词,但是由于现代语言使用“养生”来表达其他的意思,造成了“养生”这个原本中性的词汇带上了一点自我和消极的感觉。比如形容一名球员积极性、拼搏性不足,则说是踢(打)“养生球”,而康养概念比较积极和外向,所以大家更愿意使用康养这个词。

从社会行为学、营养学、医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看,康养(养生)是一系列的人类行为活动集合,目的是维护人类生命机体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身心健康维度包括了“健康-亚健康-病患临床”等状态。生命质量包含生命长度、生命丰度(厚度)、生命自由度三个维度。所以康养(养生)行为应该覆盖“成长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人生全过程,康养(养生)是全生命周期的康养和养生。康养内容上应该包含对“身、心、社”的全面滋养,不仅致力于生命长度和生命活动自由度

艺术评鉴杂志社

,也关注生命质量和生命丰度。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康养(养生)行为的目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康养(养生)行为的主要执行人也不完全相同。在成长期内,由于生命个体养(自养和养他人)能力处于从无到有到强的过程,其康养(养生)主要是被养育、被健康、被养生、被康养来保障婴幼儿和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增长养能力(自养能力和养他人能力);在成年期内,生命个体的自养及养他人能力处于最强的过程,其康养或养生行为主要是个体自主选择为主,来保障生命个体历经芳华、开花、结果和贡献;在老年期内,由于自养及养他人能力的下降,其康养或养生行为从个体自主行为为主逐渐退化到被康养、被养生为主,以生活能力维持在自养水平以上,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为目的。

二、医养、医养结合、疗养、养老、养护

“医养”即医养结合,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医养结合”行为自古就存在,时间久远。中医提倡的“三分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医学也是从原始社会“养”“医”不分的混沌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社会化分工才单独分离出来,形成了一套不断完善的理论、技术和运作体系。

我国在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于2005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理念。18年来,从上到下,从下及上,对于该理念质疑的声音和赞同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但是全国上下努力探索实现这个理念的试点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相比较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对于医养结合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一直比较滞后,缺乏理论创新和构建,而且其研究一直局限在老年人范围内,好像只有老年人才有“医养结合”的需要,“医养结合”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有名词。作者通过观察和研究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追溯人类养和医的发展史,发现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独立的“养”状态,期间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状态具有特定的时间、地点、目的和人群限定。特定的时间是指在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全过程、成年期全过程和老年期的活力阶段过程中,生命机体处于“病患临床”状态时才开始触发“医养结合”,触发后“医养结合”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暂和可预期,病患解除或好转后“医养结合”服务终止,仍然回归持续的、独立的“养”和偶发的、独立的“医”。只有老年期第二第三阶段时才开始特殊目的而且长期的“医养结合”服务。

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观察、研究和总结,作者分别给予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构建出明确的定义说明。其中,“医养结合”的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阶段内和在同一个地点,“医”疗和“养”护的措施同时或先后服务于同一个人称之为“医养结合”。当前网络上对“医养结合”的解释是“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有机结合,使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才智杂志

,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要。”作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的可利用资源种类和医养结合养老的目的而非医养结合概念的定义。(对医养结合概念定义及医养结合工作中6要素的详细阐述见《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和实践》)

“疗养”的概念历史悠久。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蹇偿债》中:“驹与雄马同枥,齕折胫骨……谓公曰:‘乞以驹付小人,朝夕疗养,需以岁月。’”“疗养”是与“医养”最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医疗”一词拆分开与“养”组合而成。“疗养”是以治疗慢性疾病、休养、养护、康复为目的的医疗和生活调理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在当前的国家卫生政策下,疗养院基本上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疗养类型分为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职业病疗养、亚健康疗养等,大多数疗养旅游区有各自的特点和疗养适应症。疗养一般以疗养院为主要依托形式。疗养院一般处于海滨、矿泉、湖泊风景区,根据自然条件开展水疗、泥疗、森林浴、日光浴等,还应用多种疗养措施如理疗、体疗、疗养营养和疗养心理等综合作用,以提高疗养效果。疗养院强调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医护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合理的作息制度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使疗养人员处于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养老”是指老年人主动选择或被动接受的滋养生命的生活方式和服务内容。根据目前的中国老年人标准,生命个体超过60周岁即进入养老生活期。过了60岁这个时间点,他或她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均被打上了养老这个烙印,比如说生命个体60岁之前的康养(养生)行为,过了60岁就成了养老行为。其实,在60岁之前和之后,生命个体的康养(养生)行为并没有质的变化。所以说,养老是老年人的康养(养生)活动,老年人的康养(养生)活动也称为养老。养老的目的与全生命周期的“康养(养生)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目标的表达上有特色、更具体。养老的终极目标是在预期寿命一定的情况下,让活力阶段更长,让过渡阶段和失能阶段相对缩短。当前国家、社会提倡和个人践行的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也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关于养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家庭养老,即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延续以往的生活、养生、康养模式和习惯,接受的养老生活服务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提供。二是居家养老,即居家社区养老,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延续以往的生活、养生、康养模式和习惯,接受的养老生活服务主要由家庭成员和社会第三方来共同提供服务。该模式主要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养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三是机构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依法设立的养老机构中接受医养和康养的养老生活模式。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此外,还包括其他养老模式如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养老、文化养老等。

“养护”是一个复合词汇,仍然是“养”的意思,”养“包含生理、心理、社会三层面的内容。拆分开看,包含了养和护理的内容。这个词比较中性,既可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动物,比如养护草地,养护森林,养护小动物

中华建设期刊

。相同的意思用于人类的时候多用其他词汇来代替,用于成长期的孩童使用抚养、养育等词汇,用于老年人时使用赡养、照护来代替。

总之,康养与养生、医养、疗养、养护、养老这几个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宽泛、更积极的概念。医养、疗养、养护、养老被包含在了康养或养生这个大概念里边,是康养(养生)这个大概念里的具体组成部分。这些概念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可以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