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休克疗法 怎么预防与治疗休克
医学休克疗法 怎么预防与治疗休克
一、医学休克疗法
适应症
①严重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损物者,需尽快控制精神症状者;
②有严重抑郁,有强烈自责自罪、自伤、自杀行为者;
③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
④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者。出现躯体或精神病性症状,以及以前对ECT疗效好,似乎是疗效好的预测因子。
前期检查
进行电休克治疗前,要详尽做好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如胸透、心电图、脑电图等,排除脑部疾患,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电休克的副作用远比抗精神病药少,而且见效快。不要产生恐惧心理。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这纯属无稽之谈。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但人们往往认为其副反应大,担心对大脑造成损害,事实并非如此。
治疗效果
做电抽搐治疗时,电量为80~120V,在此电量下,电流直接通过人的大脑,导致全身抽搐,病人意识丧失,没有痛苦。治疗结束后,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对症治疗即可缓解。还有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取决于治疗次数的多少和间隔时间的长短,一般7~10天内逐渐消失。据资料表明,电抽搐治疗可引起脑电图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但这种情况持续很短时间。一般认为,电抽搐治疗后1月内可恢复正常。对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需2~3周才获得最佳效果,如采用电抽搐治疗在一周内即可生效。国外有研究证明,经电抽搐治疗100次以上的病例,并无明显的脑功能影响,现一个疗程仅有8~12次,据电抽搐万次治疗的分析表明,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可以说电抽搐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步骤
在ECT中,在病人头部使用电刺激可诱发癫痫大发作。当今,推荐麻醉下进行ECT,可减少副作用(如骨折)的风险,并且增加其可接受性。病人在电休克治疗前,用快速起效的催眠剂和肌松剂麻醉。治疗通常是每周3次,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皆可,总共为6-12次治疗。
治疗前手续
在治疗开始前,临床医师必须说明心理和医学问题,仅仅提及电休克治疗常常引发病人和家属的严重焦虑。他们必须接受关于电休克和其他治疗的好处以及不良效应的教育,不恰当治疗严重抑郁发作的风险。当临床医师感到病人和家庭恰当地理解这个程序,病人和家属或监护人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前评价应包括完整的麻醉史、躯体检查、心电图以及可能的实验室检查来排除电解质紊乱、心肺或神经系统的危险因素。
副反应
与ECT相关的常见副作用是,短暂的治疗意识混浊和记忆丧失。虽然,在治疗的病程中,记忆损害几乎成定论,但是6个月的随访资料提示,几乎所有病人恢复到原来的认知水平;有些病人主诉持续的记忆困难,但是,单侧运用电刺激非优势大脑半球,并且用产生正方波电流的仪器取代正弦电波电流仪器,减少记忆损害的风险的严重程度。
后来,这一医学术语被用来形容治疗经济危机的“后遗症”———通货膨胀。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后来被引用为经济术语,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
二、休克有哪些症状
1、临床表现。
主要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20mmHg),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2、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1)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病人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可焦虑或激动。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偏低或接近正常,亦可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偏高,但不稳定,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减低。尿量亦减少。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休克会进一步发展,进入休克期。
(2)休克中期(休克进展期),临床表现随休克的程度而异。
一般中度休克时,除上述表现外,神志尚清楚,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或血液重心分不中的优先保证,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转入昏迷。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收缩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7kPa(20mmHg),表浅静脉萎陷,口渴,尿量减少至每小时20ml以下。失代偿初期经积极救治仍属可逆,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3)休克晚期(休克晚期),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可陷入昏迷状态,收缩压低于8kPa(6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无尿。
①血压进行性下降,给升压药仍难以恢复。脉搏细速中心静脉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塌陷,出现循环衰竭,可致患者死亡。
②毛细血管无复流。
③由于微循环淤血不断加重和DIC的发生和广泛的心脏器质性损害。前者引起出血,可有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较常见;肾上腺出血可导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胰腺出血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同时可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功能障碍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三、休克应该如何预防
休克是一危重变化的动态过程,临床应熟悉休克的早期症状、体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休克的发生。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治疗愈早愈好,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施以针对性治疗。
具体措施包括:
1、休克紧急处理。
包括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病。如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证呼吸道通畅等。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并用药物维持血压。早期予以鼻管或面罩吸氧。注意保温。
2、若出现轻度头昏,可搀扶着走一定时间,不适的感觉就会消失。稍重的没有走动能力的,可让患者平躺,衣领松开,头部略放低,然后抬高患者下肢作轻微的抖动,患者症状马上得到缓解。
3、严重感染病人,应及时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4、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
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同时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5、必须注意的是不论患者休克程度轻重如何,在急救时不要给患者喝任何饮料或服药,以免出现呛咳而导致呼吸困难。待其清醒后才让其喝些温开水,并特别提醒患者注意保暖和休息。
6、密切观察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肾功能,立足于改善组织血流灌注,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四、休克怎样治疗
(一)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全身组织的血流灌注,恢复及维护脏器功能及机体代谢。
1、一般紧急处理
(1)病人应平卧。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位。注意保暖和安静。
(2)氧气吸入。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
(3)应尽早进行静脉输液和给药。
若周围静脉萎陷穿刺有困难时,可考虑作锁骨下或锁骨上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亦可作周围静脉切开插管。如血压迅速下降而静脉输液通路尚未建立时,可先选用苯福林(新福林)5—10mg、间羟胺(阿拉明)5—10mg、甲氧胺(美速克新)10mg或*30mg肌注,暂时维持血压,争取时间作进一步处理。
(4)各类休克的治疗:感染性休克应作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感染与抗休克。
(5)控制感染:按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给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为宜。
2、纠正低血容量。
(1)各种休克大都存在循环血容量的不足,在休克早期即应及时补液,以改善微循环的灌流。
(2)补液量一般可根据CVP水平,对CVP<0.5kPa(5cmH2O)的血容量不足者,应及时给予补液,直至血压及组织灌流压增高至足够水平。在0.5~1.5kPa(5~15cmH2O)者的补液问题,常需结合其它资料分析,甚至需作容量负荷试验以决定补液量。而CVP>1.5kPa(15mmH2O)者则需测PCWP,若后者<2.0kPa(15mmHg),可于5~10分钟内输给100ml液体。
(3)输液后PCWP不再增高,组织灌流好转或血压回升,则可继续给于补液;如PCWP上升,组织灌流无改善或更坏,则应停止补液,并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给药后PCWP回降,但血压仍较低,可在严密观察下给予补液以促使血压回升。
(4)对于不具备测定CVP条件的,可以根据病史、尿量等情况估计,如患者有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禁食、高热、吐泻、出血、利尿、脱水等)、舌质红而干,皮肤弹性差,静脉塌陷,心率增快,脉压差小,提示血容量不足。尿量<20ml/小时,比重>1.030也提示血容量不足。
(5)也可用休克系数作为判断血容量的指标,休克系数=脉率/收缩压,正常为0.5,如为1,则丢失血容量为20%~30%,如>1则丢失血容量在30%~50%,但因血压及脉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只供参考。
(6)补液的种类和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循环状态,以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效果好。
3、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可用5%碳酸氢钠100~200ml或11.2%乳酸钠40~80ml静脉滴注,再根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调整剂量。
4.、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①应用原则为:
休克早期,皮肤温暖,四肢无紫绀,尿量>25ml/小时。
患者血容量不足又不能快速补充者。
②常用药物有:
多巴胺: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刺激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排血量增加,对皮肤肌内的小动脉及冠状动脉有选择扩张作用,使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加,心率无明显加快,但耗氧量增加,可用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
间羟胺:并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作用,刺激β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刺激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可用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此药较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缓和而持久,且使肾血管收缩作用较弱,因而常被列为首选药。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和间羟胺基本相同,但作用较快,维持时间较短,可用0.5~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
多巴酚丁胺:是多巴胺的衍生物,具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作用,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强于多巴胺,但对外周血管的作用不明显,小剂量有轻度缩血管效应,大剂量则有缩血管及扩血管的双重效应。4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2.5~10mg/kg/分。
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因上述药物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损伤,应慎用。
①应用原则:
血容量已补足,但休克症状未有明显改善。
有交感神经亢进的表现(如肤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压小、毛细血管充盈不良)。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排血量降低(如心音低、脉压小,四肢冷)。
②常用药物有:
硝普钠:直接作用于动脉和静脉的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对心脏本身无直接影响,5~1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20~100μg/分。
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同时有β-肾上腺素能兴奋作用。减轻心脏后负荷,可用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0.3~0.5mg/分。
硝酸酯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静脉,扩张外周动脉作用较弱,可用硝酸甘油5mg置于1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分钟7~8滴,或消心痛10mg,溶于5%葡萄糖液中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μg/分。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宜早期大剂量应用,可用于各种休克,其作用主要是与细胞膜的作用有关,大剂量时有增加心排血量,减低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液注量的作用。一般剂量为氢化可的松0.2~0.6g/日或地塞米松20~40mg/日,疗程不宜超过3日,休克纠正后应尽早停用。
6、胰高血糖素。
对CVP>2kPa(20cmH2O)或PCWP>2.0~2.4kPa(15~18mmHg)者,于纠正心律失常、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后,休克仍未改善时可以应用,3~5mg,静脉滴注,半分钟内滴完,待2~3分钟如无反应可再重复注射、继而用3~5mg肌注,每1/2~1小时1次,或每小时用5~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24~48小时。
7、利尿剂的使用。
血压基本稳定后,无心衰时,可在1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酸或25%山梨醇100~250ml,在心衰时宜用速尿40mg或利尿酸钠50mg静脉注射。
8、机械辅助循环。
对心源性休克或严重休克继发心功能衰竭者,可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或体外加压反搏术。
(二)预后
1、早期休克经及时治疗可纠正其病理状态,预后较好。
2、晚期休克容易常出现弥散性血管内溶血,难以治疗,预后差,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休克辨证论治
休克中医治疗
(1)厥证。治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人参、当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丹参、赤芍、麦冬。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滋养心阴;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归血,又助桂枝通阳;丹参、赤芍活血通脉。诸药相合,以达益气养阴生血、温阳化瘀通络之功,临证应用时,应注意与不同病因相结合施治。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涩而敛汗,四肢厥冷者,加附子回阳救逆。
(2)脱证,阳脱。治则: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加味。
用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方中经参温阳益气固脱;附子、肉桂补益先天命门真火,通行十二经;干姜助附、桂升发阳气;炙甘草既可解附子之毒,又能缓姜、桂辛烈之性。诸药合用,共达回阳救逆之功。浮阳上越,面红者,加用生龙骨、牡蛎以收敛浮阳;目陷色黑者,加山萸肉、五味子以益肾纳气;冷汗不止者,加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气敛阴止汗。②阴脱治法:益气养阴固脱。方药:固阴煎加减。用人参、生地、山萸肉、黄芪、麦冬、五味子、肉桂、甘草。方中人参甘平,大补元气;黄芪助人参益气固脱;生地、麦冬、山萸肉养阴生津,五味子敛阴;少佐肉桂温阳,以期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之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固脱之功。若阴阳俱脱者,宜阴阳双补以固脱,则以人参四逆汤合固阴煎加减;若见唇色、指端青紫者,加入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活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