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健康

休养生息策略说说韬光养晦策略

时间:2024-04-28 来源网站:蜜柚资讯网

战争或者政治斗争,是实打实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得道得法者胜,失道失法者败,这是规律。但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因时因势因人因地而变化。韬光养晦这个“法”也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有大量实施韬光养晦策略并取得成功的事例。比如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就运用了韬光养晦战略。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也经历了韬光养晦的战略阶段。《三国演义》中,刘备灌园、司马懿装病也都是成功的韬光养晦案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冯太后、唐高祖李渊父子对突厥也都采用过韬光养晦的策略。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所谓“韬光养晦”策略不成功的案例。武则天攫取李家天下后,也有部分李家势力企图韬光养晦,结果依然被武则天杀掉的例子。陈后主也试过对隋文帝示弱的策略,但隋文帝以不变应万变地推进统一事业,结果很快后陈就灭亡了。

如同一切计谋一样,韬光养晦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运用条件,既不是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以不变应万变的常胜之法。

首先,韬光养晦的实质是能而示之不能,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字面上说,韬光养晦就是隐藏自己的锋芒,展示自己的低调、软弱,从而达到隐藏自己真实意图,迷惑对方、稳住对方的战略目的。要实行这个策略,关键要做好保密工作。当年刘备、司马懿韬光养晦的策略之所以获得成功,也都是制造了假象,掩盖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和意图。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要保密是非常难的,因为联系国内与国外、不同人群的渠道非常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特别是如果不区分内外宣传,泄露了实施韬光养晦的意图,那么实施韬光养晦的条件就被破坏了。

其次,​韬光养晦是否能够实施,既取决于韬光养晦者

上海包装邮箱

,也取决于对手的水平和意图。实施韬光养悔者一般是相对的弱势,对手则处于相对甚至绝对的强势。如果对手有着自己强大而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案,对大势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是决不给对手韬光养晦的机会的,这种情况下弱者想实施韬光养晦战略也是一厢情愿。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赤裸裸地进行野蛮侵略,这是他们要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必要步骤,不管中国是否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日本帝国主义都不会停下侵略的步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态势,蒋介石政府采取了所谓的韬光养晦策略,换来的则是敌人的甚嚣尘上和国土的一日日沦丧。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直接出兵朝鲜,这种情况下中国想韬光养晦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韬光养晦只能被敌人看作是更加软弱可欺,反而助长敌人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其三,韬光养晦的价值在于争取宝贵的战略机遇期。韬光养晦和投降有是不同的。韬光养晦,表面是示弱,是退让,但是从战略上,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示弱是为了更好地自强,而投降则不是,如汪精卫集团。因此,如果实施了韬光养晦的策略,而没有利用这个时机去发展自己,为未来的斗争做准备,除了示弱之外没有做任何准备,那么这种韬光养晦就失去了意义。

历史上我们看到过鲜明的例子,一种是汉朝对匈奴的情况。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意识到国力军力的不足,采取缓和的政策,直至吕后专权经历“漫书之耻”仍然权衡利弊采取“忍耐”政策,文帝景帝继续休养生息提升国力,武帝时国力强大,采取了进攻的态势,并在汉宣帝时代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为什么这是真正的韬光养晦,就是因为他们抓紧时机发展国力,强壮军事实力,为了未来战胜敌人做了积极准备。

再看看假韬光养晦真投降的情况。历史上的陈后主陈叔宝,一方面他向隋朝向隋文帝示弱示好,另一方面依然吃喝玩乐,纵情诗酒,既不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又不励精图治,努力增强国力,也不任用贤才,群策群力,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这实际上是坐等失败

办公室业务期刊

。这种韬光养晦就等同于堂而皇之的投降。

其四,实施韬光养晦的条件需动态把握。实施韬光养晦的一方,通常都是有雄心但是力量又薄弱的一方。如,越王勾践,本是亡国之君

饮食保健杂志

,国家打了败仗,通过做出顺服的姿态掩盖自己的雄心,麻痹吴国的警惕性。但如果实施韬光养晦的一方体量很大,比如说一头狮子对老虎韬光养晦,或者一头狮子对另外一头狮子韬光养晦,难度就比较大,因为很难让对方放心。这就是说是否能够实施韬光养晦的策略,也是处在动态中的。当一方处在比较弱小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实施韬光养晦,但随着力量的增强,体量的增大,则不容易实施韬光养晦。

从时间上看,韬光养晦在短期内比较容易取得成功,长期则比较难。这是因为从长期来看战略的东西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在今天信息比较发达的形势下,一个国家要想长期掩盖住自己经济、军事等实力几乎不可能。这更凸显了战略机遇期的宝贵。

如此,必须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形势、我们的对手等,做一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我们的战略战术。不顾形势的变化,对手的变化,自身的变化,照搬一度曾经成功的战略,就好像是刻舟求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