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体育

猕猴可以养多大的宝宝吃半颗猕猴桃告诉我们

时间:2025-01-06 来源网站:蜜柚资讯网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有个关于“半颗猕猴桃”事件,引起大家的热议。

事情是这样的:有网友晒出半个没有果肉、只剩下果皮的猕猴桃,配文是: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是不是有很扎心?这么贵的水果,经常给孩子买不心疼,自己却只啃剩下的果皮。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爱孩子的方式。

在生活艰苦的年代,做父母的,尤其是当妈的,就是那个只吃剩饭剩菜,或者最吃爱鱼头的那个人。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当家的”和孩子们,已经成为媳妇、妈妈的一种自我牺牲。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个传统习惯似乎还在。满桌子的菜,把孩子最爱吃的放在孩子面前,不管孩子怎么让尝尝,就是不动筷子,还违心地说不爱吃。下顿做了新菜,孩子面前永远是新鲜的菜肉,当妈的又成为打扫剩菜的主力。

爸妈的朴素理想是:只要为你好,我可以拿出我的全部。我不配拥有好的,但孩子必须用最好的。不求孩子回报,但你必须要感恩,还要时刻记得我的付出。

这种生活插曲在影视剧或者现在家庭实在太常见了。好像我们对贤妻或者好妈妈的歌颂,只有通过这种自我牺牲自己奉献的生活细节才能体现。其实这种人设实在不讨喜。

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女儿。为了女儿成才,她打了好几份工,把自己每天忙得像是陀螺。她自己吃了多少苦,也从没有慢待女儿,甚至是有求必应。

可是,只要女儿出现一点不合她意的地方,她就像是祥林嫂一样,诉说这些年如何如何辛苦,抚养女儿如何如何不容易,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控诉”女儿。后来,女儿因为长期在这种环境里,渐渐患上了抑郁症。

《小欢喜》中的单亲妈妈宋倩,将女儿英子考上“清华北大”当成自己的终生梦想,一切都围绕这个目标来,控制欲很强,又强势又敏感,活得特别拧巴。

其中有一场因为英子逃课而发生冲突的戏,场面非常激烈又特别真实。应该说,宋倩真的不容易还特别委曲,为了女儿倾其所有却换来英子的反抗。可英子也并不轻松啊,在这种“严丝合缝”的爱里,英子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意义。

你认为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孩子们感受到爱了吗?

没有。感受最多的是妈妈像反刍的牛,以示弱、扮可怜的方式,经常提醒孩子不能忘记自己曾经的付出。

考试考砸了,会说,养你容易吗?补习班那么贵,还给你买你爱吃的***,我都舍不得吃一口。与爸妈顶嘴了,会说,你有良心吗?看你穿的戴的都是名牌,我和你爸都多少年不买新衣服了?为了让你吃好穿好,我们***

这样的场景很多,这样的同款的爸妈也不少,你仔细品。

这种爸妈自以为的爱,一定是令孩子窒息的,更是反感的。你道德绑架了孩子,自己苦哈哈的,甚至惨兮兮的,孩子享受所谓的好东西,也丝毫尝不出爱的味道。

更关键是,孩子苦,当爸妈的心里也并不好受,这是双输的结果。为啥就不能换种方式呢,不是没有那个条件,而是你偏偏要用这种“弱”和“可怜”来逼迫孩子顺从。

作为爸妈,咱们真不能以爱孩子之名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这样既开不出花来,可能还在孩子心里种上了怨恨的草。有筹码的爱注定无法平衡,还与你的期望背道而行,让你吃力不讨好,伤心伤神。

蔡康永曾说过:“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加对方一丝的甜。”我想这句话是“为了孩子好”的爸妈做了最好的注解。

希望这样的爸妈能够放下执念,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吧。截取一个网友的留言,感受一份生活的小确幸——

“一年中秋,家里有一盒多种口味迷你月饼,我们把孩子奶奶、堂哥堂妹叫上,一个切成六小片,每人吃一小块,尝个味。大家吃得很开心。婆婆开始说都给孩子们吃,我叫孩子们,塞给奶奶,一定要奶奶尝鲜。”

好有爱的画面,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温馨,我想这个画面一定会让老人和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爸妈,可是像这样卑微又强势的爱,你赞同吗?

老字号品牌营销杂志社

现代营销期刊官网

康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