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孕药每年不可使用超3次
紧急避孕药每年不可使用超3次
13岁稚气未脱的艾尔菲和15岁的女友仙黛尔“珠胎暗结”,仙黛尔产下一名女婴。英国媒体的报道惊动了首相。
随后一个14岁和一个16岁的男孩突然挺身而出,称自己才是“孩子她爸”,更是炸开了锅。事实上,我国未成年早孕的现象亦并不罕见。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帝表示,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性教育工作,但未成年偷尝“禁果”的数量依旧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约有500万例小于20岁的女性进行人流手术。“青春期妈妈”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各类健康社会问题,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在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有代表专门就提出《降低广东省青少年性行为引起的危害的建议》,建议性教育应从9—10岁开始。
对于性健康教育,首先要反对少男少女过早发生性行为,专家提醒,此外告知必要而正确的避孕措施也很重要。在此次英国15岁妈妈的事件中,少女仙黛尔表示自己曾定期吃避孕药,后来停药才意外怀孕。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左约维建议,避孕药最好在18岁以后,性器官已发育成熟时再使用,毕竟未成年少女还处于发育期,药物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
左约维说,如果防不胜防,用避孕套比较合适。对于未成年生育是否影响健康的问题,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大妇产科主任张帝表示,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影响,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思想尚未成熟,自己都还是孩子如何担当起抚养下一代的重任。
4成未生育女性做人流
相对那些少男少女们,成年人的性行为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国,大多数适龄女性都采取了避孕措施,但仍存在着较高的流产率,国家计生委科研所研究员吴尚纯介绍,国内每年约有1300万人次的人流手术,未生育女性约占人工流产总数的22.9%-42.7%,而且半数以上是重复人流。如此高的人流率不仅与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教育欠缺有关,还和人们没有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不可超3次
目前避孕药在我国的使用主要以紧急避孕药为主,相当多人将紧急避孕药作为避孕方式的首选。
这一方面是因为,紧急避孕药作为一种未采用避孕方式或者避孕失败的事后补救措施,确实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便捷的避孕效果和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另一方面,许多使用者对这一方式认知的不足与偏差也使得紧急避孕药在国内常常被滥用。对此很多妇产科大夫都表示担忧:其实紧急避孕药含有大量孕激素,这对女性身体的伤害很大,例如可以导致女性月经周期和内分泌系统被扰乱等,不可作为日常避孕之选。
而目前紧急避孕药在国内的使用很不规范,很多女性一年使用五、六次之多。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妇科主任左约维建议,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最多不超过三次,每月使用不超过1次。
对避孕药激素误解深
国外调查数据显示,在欧洲,15-45岁女性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最高比例达40%。但据2001年和2006年中国国家计生委的调查显示,内地适龄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比例却仅为2.6%,并且以紧急避孕药为主。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中国女性对避孕药品了解较少,对含激素类药品怀有误解的态度以及担心长期服用会造成不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左约维分析说,其实激素是人体的必需成分,对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两种独特的激素尤为重要。其中,雌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女性性特征的出现,如乳房的发育,正常的月经,并维持女性性成熟的状态,增强基础代谢,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等。而孕激素则对女性的生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用于生殖道和乳腺,创造受精卵种植的环境,有利于维持妊娠。
◆误解1复方口服避孕药会增加肿瘤的患病风险
因为含有激素,一直以来,许多人误认为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会增加肿瘤的患病风险。张帝介绍,事实恰恰相反,研究显示,复方口服避孕药具有降低某些妇科肿瘤患病风险的作用。如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专题工作组发布的公告就指出,复方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和降低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能起到预防卵巢癌的作用。此外,大量最新临床试验资料都显示,像复方口服避孕药这样低剂量的避孕药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误解2复方口服避孕药会导致不孕
对于一些女性所担心的,长期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会带来不孕风险的问题,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复方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逆性避孕手段,停药后很快可恢复生育能力,使用者不必为此担心。专家介绍,2007年欧洲进行了一项6万例口服避孕药的主动监测研究(EURAS-OC),其中对两千多名服用避孕药停药后的妇女生育能力恢复情况的观察显示,停止服用避孕药后经过一个月经周期有21.2%妇女怀孕,这个比率和同年龄未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怀孕率相当。
停止服用避孕药后一年有79.4%妇女怀孕,其结果也和同年龄未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怀孕率相当。也就是说,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并不会影响声誉能力。
- 上一篇:破除大块头就一定大JJ的迷思
- 下一篇:成长系列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