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文化

安顺五里屯电器维修师傅北京龙潭三湖全员回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蜜柚资讯网

水是一个城市得以营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一个城市永葆生命活力的灵魂和命脉。相比六海的绮丽繁华,北京南城能寻到的山水佳境大概仅有陶然亭与龙潭湖两处了。2021年底,龙潭中湖、龙潭西湖重新开放,龙潭三湖全员回归。

龙潭之水最初来自窑坑苇塘

龙潭湖的前尘旧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无远逾魏晋的悠长余音,于浩繁如烟的史册中查检踪迹也难免要迷失几许。

历史上的北京城,自元代起城市建设日臻完备,特别是城市水利设施已相当成熟先进。水利建设主要分为供水和排水两大系统。元大都除了主干大街两旁的排水明渠,连胡同口往往都建有排水的沟渠。上下水的有机流转使城市运行有条不紊。明代嘉靖中期加筑外城之前,南郊仅有一条比较重要的排水沟渠。当年永乐帝在都城南郊营建天坛与山川坛(先农坛),为排水特意利用虎坊桥南下洼子水源作为起点,向东沿二坛北侧开凿了一条水渠,该渠位于二坛之北故曰“郊坛后河”。此河便是龙须沟的前身。

从这一线途经的虎坊桥、永安桥(今永安路中部)、天桥、金鱼池、红桥等诸多地名便可看出曾经有过潺潺水流的陈迹。明代中叶增筑外城后,南城另辟三里河、旧沟两条排水河,到清代这两条排水河全部并入郊坛后河,同时改称“龙须沟”。

明末三里河堰塞,外城排水道合为一条干渠龙须沟,成为外城中部地段排水总汇。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北京沟渠图志》载:自虎坊桥至天桥为西龙须沟,由天桥往东则为东龙须沟,其经草市、红桥,折而东南经东四块玉、营房,穿过太阳宫前的沼泽地,流入外城护城河。西龙须沟于1918年改为暗沟,东龙须沟作为干渠一直保存到上世纪50年代初。由红桥折向东南的一段河道时称龙须沟下游,这段水流穿出城墙汇入护城河之前与城内旧有的一片池沼相汇,这就是龙须沟与日后龙潭湖的初次际会。

都门外城东南隅在历史上曾是古高梁河故道,昔日的高梁河水奔突疾驰,留下了一大片湿漉漉的低洼河道。在嘉靖年间修外城时,因东南部地下水量丰沛,城墙不得不避水而建,以至最终的南城墙东段和东城墙南段未能笔直平顺而出现了曲折,也成为整个外城城墙最不规则的一段走向。本应工笔写下的一个“凸”字偏偏遗留一丝写意。此外,这一带在明时多为烧制砖瓦的窑场,由于长期取土烧砖,导致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窑坑星罗棋布,长此以往雨水潴积加之湿地地质,逐渐形成多片苇塘池沼。龙潭之水最初便来自这些苇坑泥塘。

梁思成先生命名“龙潭湖”

龙潭东湖东临东护城河,西接左安门内大街,所处位置本与龙须沟下游尚有距离。昔日外城东南不如西南有辽金故城的基础和人气,更多是农田、坟茔、砖窑与大片荒野。同为外城,右安门内市廛井然,而左安门内则是一派乡野风光。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加筑外城时,将东南部的一座潘家窑一分为二,城内的称“里潘家窑”,划归崇南坊界;城外的称“外潘家窑”,即今之潘家园。龙潭东湖旧址包括原里潘家窑、吕家窑、五里屯、浙慈义地、广东新园等地。除了窑场,此地最多的是义地义园。这是全国各省到京城的贫民死后无法运回原籍的落葬地,义地如同会馆一样按省区分布。外城东南部长期存在易涝荒地,成为设立义地的理想区域。五里屯是当地唯一的自然村落,明代业已形成,不过人口并不太多。清人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载:“左安门大街,俗称江擦门街。左右亘四五里,皆旷地义园,外多蔬圃。”

民国时期,此地环境恶劣,尤以夏季为甚,污水横流、腐气冲天、蚊蝇成群、垃圾遍地。1949年后,外城东南一带洼地的恶劣环境总算获得重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改造就此开启。随着1951年龙须沟改造完成,其下游环境问题也提上日程。1952年初,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对这片洼地进行测量、规划和设计,根据地形与公路、铁路的布局,将其疏挖成三处湖面,名为东湖、中湖和西湖。当时也有另一种叫法:东湖、西湖与西小湖。龙潭三湖的格局由此奠定下来。

梁思成先生因这里与龙须沟形成首尾之势而命名为“龙潭湖”。旧日的荒郊终于有了响亮而古雅的名字。改造后的东湖占地49.2公顷,湖水面积19.47公顷,为三湖最大。

六万民众参与改造人工湖

东湖以西是中湖,夹在左安门内大街和京山铁路之间。左安门大街不像四九城的街道直顺,而是由原本郊野间的阡陌逐渐形成的一条自东南折向西北的斜路,京山铁路恰巧是西南至东北走向,于是整个中湖大体上略呈三角形。

同东湖类似,中湖也是由零星的洼地扩建而成,这一带原本由三义庙、双龙庵、沈家园、贾家园、刘家窑、江西义地等组成,是最晚开展城市建设的地区,一直是城中的荒芜角落。掩映于乱葬岗、臭水塘的是一片“滚地棚”,住着几百户人家,多是拉洋车、看坟地、捡破烂和逃荒要饭的穷苦百姓。

1952年6月,市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发动六万多社会民众参与此次疏浚改造,于当年11月中旬完工,将臭坑塘改造成三个人工湖。湖底高程挖至35.3米,水深约2米。中湖湖水面积11.33公顷,较东湖略小。

当年,龙潭湖的建设目标是向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看齐。为了实现山幽水碧的自然环境,之后一两年又多次组织少先队员在三湖湖堤植树,进一步实施绿化。当时还流行着一首植树歌:“小树林,快快长,要大胆来要坚强,守卫着城市,守卫着田庄,把那凶恶的风沙阻挡。我们少先队员把小树种在祖国的土地上……”

疏浚后的龙潭三湖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虽不及北海、中山一类公园秀美明丽,较之自身过往却有着翻天覆地的改观。不过当时的龙潭三湖除了大小空间不同外,还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景观也大同小异。1957年,市政府将龙潭中湖南部开辟建立北京市龙潭植物园,后更名为北京教学植物园,成为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专用植物园,一直使用至今。

上世纪60年代,修建南城雨水干线时,将其与龙潭湖接通,三湖成为南城雨水的调蓄湖泊,但也由此带来了湖泊水质受到污染的新问题。加之经营管理不力、违法占地增多,龙潭三湖的整体面貌日渐荒颓。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各地招商引资热潮澎湃。当时的崇文区政府决定利用外资加快龙潭中湖建设。彼时日本正处于房地产泡沫严重的时期,商人投资意愿很强。于是,北京龙潭旅游开发公司与日本田中总合开发株式会社合资改造龙潭中湖,兴建了大型园林式游乐场,1987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这就是著名的北京游乐园,一开就是23年。

野趣横生的西小湖

从曾经的西小湖这一称呼上,就能看出龙潭西湖和东湖、中湖相比,面积最小。西湖地处铁路线以西,湖水面积仅5.69公顷。民国时期的西湖北邻太阳宫,南枕东四块玉,刚好与龙须沟下游相接。

改造后的西湖成为沟通龙须沟与东湖、中湖的津梁,三湖尽管在地面上有公路、铁路相隔,地下则铺设管道使湖水互通相连。1957年,龙潭植物园建立时,西湖一度成为植物园的育苗园地。

同东湖、中湖相比,西湖虽小但野趣横生。荷田柳堤,芦花摇荡,颇具郊外田园意境。1983年崇文区对龙潭西湖再次进行改造,第一次修建环湖甬路,挖土堆山,两条柳堤将湖水划分为三部分,南塘植苇,北塘种荷,中间宽阔的水面为游船区。

西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成了垂钓爱好者的乐园,西湖的垂纶之乐是其他两湖所不及的。犹记当年西湖垂钓,如果全日需交费3元,半天则只需1元。湖中多鲫鱼、白鲦,偶能钓上草鱼。2021年下半年,龙潭西湖又一次升级改造,增加的“蜂巢”净化装置具有调蓄和水体净化功能。如今这里杂花生树,绿柳成荫的朴野之趣举目可见。一湖一岛二堤二亭,小而美的龙潭西湖山水,形神自足。

晚清至民国的方志笔记中,旧京外城东南一带的名胜凡万柳堂、拈花寺、袁督师庙、张园、法藏寺塔寥寥几处,虽不足观却聊胜于无。万柳堂和袁督师庙就在龙潭公园内,并且随着公园不断的鼎新革故更加为人所知。张园、法藏寺塔惜已归于历史尘烟不复寻,大体皆在中湖与西湖左右范围。

历史上龙潭公园曾有过异地复建法藏寺塔的动议,名曰“法塔夕照景区”,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龙潭三湖的变迁可谓日新月异,北京游乐园如今华丽转型,承载岁月印痕的摩天轮被保留下来,依旧矗立故地,成为龙潭三湖醒目地标。三湖犹如三颗明珠,不与六海争艳,却使南城添色,令京城增辉。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史宁

流程编辑:u028

时代报告杂志

秦智杂志

喜剧世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