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牙崽的宝宝好不好养呀牙生不易请多关照
某天逛知乎,忘了搜啥来着,看到了一幅“人类幼儿换牙前颅骨图”图。
那幅图看着让人背后感觉凉飕飕的,我这里放一张从别的地方找到的图,画风柔和一点儿:
我发誓,这真的是我能找到的最柔和的能解释清楚状况的图了。
在此之前我还以为牙齿是一点一点从肉里变出来的,就跟指甲一样。
从来没想到,当乳牙还在嘴里好好长着的时候,预备的恒牙就磨刀霍霍等着弹出来了。
从此不能直视那些缺牙的人类幼崽。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换牙的具体细节了,不记得总共换了几颗牙,也不记得要漏风多久才能体验到新的完整的牙齿。
直到看了上面的图,我才想到一个问题:好好的,小孩子为什么要换牙?一种成长必经的仪式吗?
乳牙 20 颗,换牙之后一般 28 颗恒牙
百度百科上这么解释乳牙和恒牙的:
乳牙(deciduous teeth) ,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 个。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
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
请注意几个字:恒牙脱落后再无牙替代。
如果你还在用你生命中唯一的一副牙齿咬核桃、或在妹子面前开啤酒盖,以后不要这样做了...牙那么珍贵,留着它们好好相伴到老吧。
那么人类幼崽为什么要换牙呢?
有一种说法是:
每颗乳牙上(下)方,都有一颗正在发育的恒牙,在乳牙脱落之后,恒牙便能萌出,取代原来的乳牙,因此可以说乳牙是恒牙萌出前的空间维持器。
那么问题又来了:就不能直接长出恒牙来,免掉换牙漏风的尴尬吗?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啊。
原因是这样的:小孩子的颅骨生长速度较快,而乳牙自 6 个月开始逐渐萌出,随着孩子长大,乳牙会变得越来越稀疏...
所以恒牙就必须出现吗?为什么乳牙不能随着孩子颅骨生长而变大呢?难道是担心学走路的孩子摔坏了牙齿,成年以后没牙用了?
据说有些动物的牙齿缺失后,后备牙很快会填充至缺口处,牙齿新旧替换生生不息,人类牙齿为什么没有进化成这样呢?
不过也难怪刚换了门牙的孩子像兔子,恒牙毕竟比乳牙大不少。
了解了换牙的秘密之后,你会不会想,反正迟早也是要换牙的,乳牙就可以随便折腾了,千万别。
相比恒牙,乳牙患龋齿的概率更高,因为小孩子喜欢吃甜食,吃甜食也没什么,经常吃甜食不刷牙就有什么了。
有了龋齿,如果不及时治疗,轻则牙髓组织损坏,重则全身感染。
除了甜食,饼干、酱汁等容易粘牙的食物,如果吃了之后不及时清理牙齿,长时间细菌侵蚀也会导致牙齿受到损害。
而恒牙是在乳牙的根基上生长出来的,如果乳牙基础不好,恒牙的萌出时间、恒牙的牙冠状况都会受到影响。
可是婴幼儿不会刷牙怎么办呢?
牙科医生建议:
对于尚未长牙的小宝宝,爸爸妈妈可以用医用纱布蘸温水后,在宝宝的牙龈、舌苔上来回轻轻擦拭,另外吃完辅食或者喝完奶,给宝宝喝点水,漱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的清洁(饭后及时漱口对成年人依然很重要)。
对于乳牙已经长出来的宝宝,就应该注意做好牙齿维护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纱布包着手指,轻轻地擦拭宝宝的牙床和牙齿,或者使用如下图这样的神器:
对于已经会漱口的宝宝,可以使用软毛刷帮宝宝刷牙。小龄宝宝不会刷牙,可能把牙膏吞下去,服用过量的氟会造成氟牙(牙上有斑点),因此含氟牙膏应该在 6 岁以后再使用,每次使用米粒大小就可以。另有推荐一种预防儿童龋齿的方案:在牙齿表面涂含氟泡沫或者含氟凝胶,这项操作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婴幼儿训练牙刷
所以无论乳牙还是恒牙都是珍贵的,一旦发现牙齿生长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接下来,再分享两个知识点:窝沟和六龄齿。
什么是窝沟?一句话,就是“大牙”的上面:
六龄齿的位置在哪儿呢?看图:
根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青少年 90% 以上的龋发生在窝沟部位。
“六龄齿”就是窝沟龋的好发部位,它是萌出时间最早的恒磨牙,其咀嚼功能最强大,也最容易发生龋病,甚至造成过早脱落。
所以保护幼儿的第一恒磨牙很重要。当前比较有效的预防龋病的手段叫做:窝沟封闭。
也即是把大牙上面的窝沟早早给填充了,这样食物残渣就没有机会进攻,细菌也不容易侵蚀。
作为一项预防策略,窝沟封闭当然也是有最佳时机的:
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机为牙齿完全萌出,且尚未发生龋坏的时候。
具体可以去口腔科做个评测,看看孩子当前牙齿状况是否适合做封闭。
孩子的牙齿当然是应该早预防早保护,但作为成年人,牙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好伙伴,与我们活着时候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时光流逝,牙齿也日复一日地受到磨损,虽然牙齿的好坏很大程度与先天基因有关,但保护它们免受牙生悲苦也是作为主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句话,发现问题,请及时去医院就诊,忍并不能解决问题,止疼药也不能。
关注“职场爸妈育儿手册”,分享育儿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