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宝宝的手指训练目的是培养宝宝手部的精细
矿物质、维生素、卵磷脂、DHA、EPA……
养娃的人一看就懂,这是宝宝大脑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
除了下功夫给宝宝提供充足营养以外,其实只要多动动手指,也能帮助宝宝大脑成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宝宝的小手上遍布神经元,通过触摸、抓、捏、握等等动作,宝宝可以感知物体的材料、温度、形状、大小等等,这些信号传递到宝宝的大脑中,可以刺激大脑发育。
通俗点说,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手就是宝宝的工具,负责把各种新鲜事物传递到大脑中。
而大脑则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吸收这些新的信号,然后再告诉宝宝“这是冰块”“这是木头”“这是妈妈的脸”“这个很烫不要摸”……
除了神经元之外,人类的手也集中分布了各种小肌肉群。
宝宝的精细动作做得越好,动手能力越强,说明宝宝的大脑对手部肌肉的控制力也越强,这对将来宝宝上学以后学习写字、画画、折纸、弹琴等都有很大好处。
所以我们老祖宗说的“心灵手巧”还真不是骗人的,注意培养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对宝宝成长百利无害。
奶叔有个女·朋友,每次画眼线涂唇膏的时候,手都哆嗦得像筛糠,不负责地推测一定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注意培养手部精细运动。
刚出生的宝宝就像一台刚出厂的机器,和各个身体器官需要慢慢磨合。
除了天生的抓握反射之外,手只会乱拍乱摸乱舞,不会进行有意识的动作。
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多多触碰宝宝的手背手指手心,刺激宝宝的感知神经。
也可以在宝宝的手腕上挂一些小铃铛或者颜色鲜艳的手链,挥手时的颜色和声音都可以让宝宝感知到自己的小手:
“哇原来我身上还有这个东西”。
千万不要怕宝宝抓伤自己就给宝宝戴上手套,最好勤剪指甲,鼓励宝宝多用小手探索。
6个月以后,宝宝的手部动作会有简单的目的性,比如会把玩具抓在手上塞进嘴里,把摆放得很整齐的积木推倒,用小勺子敲击碗盘等等。
这说明宝宝的大脑已经初步掌控他的小手了,只是掌握得还不太准确。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放平心态,不要嫌收拾起来麻烦,应该多鼓励宝宝多多“搞破坏”,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宝宝长到1岁以后,手部动作的发展就突飞猛进了。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准备一些彩色的纸让宝宝发挥想象撕成各种形状;准备一张小毯子或小毛巾,指导宝宝卷起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双手配合也可以锻炼手腕的灵活度;把宝宝喜欢的图案剪成几块,让宝宝练习拼图……
等宝宝2岁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宝宝练习写字、涂色、剪纸等等更复杂的游戏了。
就算不特意玩游戏,在生活中也可以培养宝宝锻炼手部动作:自己学着用小勺用筷子吃饭,系纽扣,绑鞋带,给娃娃换衣服,包饺子的时候凑过去一起揉面……
这些都是锻炼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好机会。
缺点嘛,就是玩耍五分钟,收拾五小时,非常考验爸爸妈妈的耐心了!
只能默念100遍亲生的来安慰自己了……
总之,照顾宝宝不需要无微不至到替他做所有事,只要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就能得到足够的锻炼啦!
奶粉们,你们有想到什么好方法能锻炼宝宝手部精细动作吗?
赶快来留言告诉奶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