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宝宝怎么养脾气的人呢面对孩子的坏脾气父
如果说,面对孩子的坏脾气,真有一招制胜的方法,那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父母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耐心地理解他的情绪,而不是制止他的坏情绪,否则只可能是火上浇油,唯有这样,才可能养出高情商孩子。
情绪和行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思考孩子是否出现了某个情绪问题,或他正被某情绪所困扰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解,决这样才能地引导孩子成为更好地他自己本身。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商》一书中首先提出EQ这个概念,并概括为5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
一位妈妈求助说:
我家孩子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打人,跟小朋友在一起玩不了一会儿就会动手,在家也是如此,稍有不如意,就不管不顾地扔东西、发脾气,甚至拳打脚踢,我就经常中招。今天逛街,他就因为没吃上冰激凌(天那么凉,我没有同意他的要求)就发火了,当时就冲上来对着我捶了两拳。为此,我头疼不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如果父母认识到孩子的情绪如同他的身体发育一样,也处于不断地成长变化的过程中,父母就会更宽容一些,不会对孩子的坏脾气过于敏感,也更容易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容易引导和处理孩子的情绪了。
引导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具体分三步走:1.帮孩子识别情绪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从小,父母就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是引导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做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虽然情绪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带有生理的唤醒和心理的波动),平时我们大人都不能很好地说清楚自己是被何种情绪所困扰,比较难懂,但并不妨碍我们去认识理解它。
试着走进孩子的情绪,如在孩子因为没吃到冰激凌而哭闹时,父母可轻轻抱着孩子,看着孩子:“宝贝很想吃冰激凌,但是没有吃到,心里很难过;妈妈不同意你吃,你很失望也很生气,是吗?”
父母在与孩子坦诚交流情绪的同时,也是在带领孩子抓住这些情绪,“哦,原来这种又酸又涩的感觉就是伤心/失望啊?”孩子由此认识了“难过”“失望”“愤怒”等情绪。
给情绪命名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情绪进行疏导的过程:“我认识你了,我也就不再怕你了。”
进一步,父母这样做,还是在孩子被这些负面情绪包裹、困住时,轻轻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让孩子得以释放自己,而不是让负面情绪集聚成更具破坏性的力量。
须知,情绪无好坏,有负面情绪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在产生这些情绪时,我们首要做的是接纳它,接纳其积极性,同时也接纳其消息影响和破坏性。接纳孩子的情绪,说来容易,但很多父母较难做到,如在孩子发脾气、哭闹时,我们常常心烦不已,而较少有耐心陪伴他们,尝试跟孩子沟通,帮孩子了解自己的秦旭,更别说倾听他们了。须知,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更容易悦纳自己。
2.引导孩客观认识因情绪导致的行为
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更容易区分情绪的积极作用和破坏性(负面情绪也有积极性哦),孩子也就更容易规避因负性情绪而出现的负面行为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主要就是帮助孩子区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让孩子明白:有情绪并没有错,但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不恰当的,是不被接受的,需要改正。
如,孩子生气冲过来打妈妈的时候,妈妈需要阻止孩子的行为,告知孩子:“妈妈明白你想要吃冰淇淋而不得的感受,但你动手打妈妈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妈妈,你有多么想吃,然后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当然,在这之前,父母在不给孩子买冰激凌的时候,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了,如关注孩子的情绪,对其想要吃的愿望表示理解,但也同时告知孩子自己阻止的原因等。
通过平等尊重的对话和沟通,孩子大都能够比较平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并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当。切忌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跟着着急上火,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
3.进一步教孩子恰当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养的目的是为了放手,引导孩子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样,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接纳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故而,父母平日里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帮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并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样,当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才能知道如何恰当地独自面对。比如,下次我生气了,可以去看一本书、听听歌、到外面玩会儿或者找人倾诉,等等。或者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积极地沟通,而不是大哭大闹地闹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