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育儿书如果你忙到只能看一本育儿书
这本书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有着类似的理念和方法,这绝对是一本实用又有效的育儿工具。它甚至可以解决你所有亲子关系中的难题。
首先作者要我们明确,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情绪。这个观点我实在是再赞同不过了。
没有人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那么就请不要假装接受,“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就像没有“完美的孩子”一样,只有你真实了,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真实的爱,不然,我们的假装忍受很容易露出破绽,孩子可以很敏锐地发现我们的真实情绪,他甚至会认为我们对他的爱也是假装出来的。那么,他还如何真的愿意和我们交流?
当我们明确了和孩子相处的基本前提就是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理性分析,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了。
先放一张图,后边会详细解释。
在上图种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行为可以被分为:父母可接纳的行为,以及父母不可接纳的行为两种。而在可接纳行为中,又可以分为:第一种情况:对双方来说都没有问题的部分,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情况,各种母慈子孝的时刻。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只是去享受就好了。第二种情况,对孩子来说有问题的情况,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难,孩子遇到了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给出应对的方法了,本书提供了:积极倾听的方法。
关于积极倾听,有很多技巧,首先需要我们拥有大量时间,可以真正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的时候才可以实现,还要在孩子主动说起的时候才可以实行,这两个点很关键。如果你根本没有时间听完孩子的话,那么就拜托你不要开始,不然孩子会认为你在敷衍,下一次就很难和你走心的沟通了。还有就是有的父母总是试图主动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实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对他能力的不信任,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我们还错失了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再有,积极倾听的关键是,完全的,真实的接受孩子的全部情绪,真正做到“共情”。“共情”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事实上,“共情”是很有效同时也很难的一种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练习。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才能感受到他的感受,我们必须蹲下来,必须遏制住自己那讨人厌的好为人师的姿态,不带任何评价的,不带任何提示的,不带任何想法的,完完全全认认真真的倾听孩子说的话,适时的给予回应,给他袒露心声的鼓励,不断的练习以后,我们才能学会共情,也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遇到麻烦问题之后的倾诉,往往并不是想让我们帮他解决问题,他也许只是想抱怨,想诉说,想看到我们和他站在统一战线,在他倾诉完以后,大部分都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的这种能力,绝对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当我们相信孩子,让他自己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他都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表现的更好。
下面说一下在不可接纳行为中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父母拥有问题,这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面质技巧。说出当下孩子的行为,客观的描述当下的情况,再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自己造成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比如,你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他不配合试穿。你可以说:“当你不想试穿这些新牛仔裤时,我不敢买它们,因为如果你穿起来不合适,我就不得不再回到商场来换。”这样可以清楚的说明孩子的一些行为为什么让父母无法接受,而且不带有任何指责的色彩,并且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了他,并且让他感觉到,你相信他可以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当前的情况,相信他会尊重你的需求,也给他一个机会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行为。告诉他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责,那么他更容易参与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与你对立。诚实和坦率能培养亲密关系,一种真正的人际互动关系。
第二种是父母和孩子同时都拥有问题,那么也有相应的办法:“没有输家”的第三法。之所以称之为“第三法”,是因为,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往往把亲子冲突看成一场战争:要么家长赢,要么孩子赢。第一种,家长赢孩子输,那么家长往往是运用权威来迫使孩子妥协,导致孩子极易怨恨家长。第二种,家长输孩子赢,家长往往对孩子妥协投降,导致孩子无法无天,以自我为中心。
而“第三法”是指“没有输家”。简单说来就是,每个人都不输,甚至可以双赢。类似谈判后的达成合作,父母和孩子都拥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坐下来,认认真真的讨论起来,就像真的在谈合同一样,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说出各自的需求,再协商出最优的解决方案,由于双方最终愉快的达成一致,那么双方都会积极遵守约定,对于后续问题的解决也会十分有效。更加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原书的内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里对这种方法也有十分详尽的介绍,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各种各样的育儿书,出名的,不出名的我也读了n本了,只有读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真的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感受到我不是在看无用的理论,而是作者在手把手的教我育儿。
在我的家里已经用起了这书中介绍的方法,书中对孩子行为的分类,也让我对亲子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我相信,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正面管教的理论其实和这本书的观点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了这两本书,正面管教的书也可以不用看了。
如果你真的很忙,只要把这两本书读透了,育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