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好宝宝不吼不叫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
第9招 不可伤害弱者和小动物
李先生为了培养儿子的勇敢精神,当儿子刚学会走路时,就鼓励他跟小朋友对抗:“打他,看谁打得赢。”儿子打赢了,李先生就乐得眉开眼笑,夸道:“好儿子,真棒!”小家伙受到鼓励,经常向小朋友挑衅。别的小朋友平日接受的教育是:跟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要打架。所以,他们都怕了这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小家伙。小家伙自以为天下无敌,有时竟敢向大孩子挑战,这就难免招打,经常被打得哭哭啼啼。小家伙吃了亏,长了“见识”,见了大孩子就躲,专门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父亲是在培养“准坏蛋”;说严重一点,是在培养“准强盗”。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于道德,都有一个基本的分界:帮助弱者的是好人,欺压弱者的是坏蛋。“帮助”的含义很广:物质的帮助,精神的扶助,身体和名誉的保护,都在帮助的范围内。“欺压”也包括物质、精神、身体诸方面。伤害弱者的身体,是一切恶行中最显见的恶行了!父母教子,如果容忍甚至鼓励孩子欺负弱者,岂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走上邪道吗?
欺压弱者不是强者之道。一个专在弱者身上找快乐的人,往往会因为品质不良而受到社会群体的孤立,沦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那些犯罪分子——小偷、骗子、强盗,貌似强者,却连养活自己的本领都没有,只能结伙成群,从弱者身上找生活,岂不是弱者中的弱者?但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一旦形成了弱者思维,则失去了自省和改变的能力,做事往往因循守旧,好比身陷于泥潭,难以自拔。犯罪分子被关在监牢中,就像笼中的动物,但即便如此,他们作风依旧,以欺负新来者为乐,因为新来者比他们更弱小。
帮助弱者才是强者之道。那些有能力资助弱者的人,有能力替弱者解危济困的人,无疑是生活的强者。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为强者,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见孩子成为弱者。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多鼓励孩子同情、保护和帮助弱者,而不是加以欺负。
对孩子而言,伤害小动物跟伤害弱者具有相同的意味。伤害弱者可能遭来反击,还可能受到惩罚,因此,有的孩子为了规避风险,转而在小动物身上找快感。这看上去不算大事,其隐含的心态却同样可怕。有一个杀人犯承认,他杀死的第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着一个生命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消失,他体验到了无比的快感。到了后来,对于他来说,杀死一个人跟杀死一只猫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怎样防止孩子养成伤害弱者和小动物的坏毛病呢?像前面那位父亲一样鼓励孩子主动挑衅小朋友的父母极少,但是很多父母教育不当,致使孩子心里积累了暴戾之气。以下三个原因,最容易引发孩子凌弱的心态:
家庭暴力
小刚的父亲深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经常打骂小刚。小刚不明白,其他有同样行为的小朋友不会挨父母的打,自己却为何屡遭打骂?小刚心里时常憋着委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格变得阴郁暴躁,别人招惹了他,他一旦发作起来,就敢下死手打人。在学校里,他成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很头疼的人物。
小孩子受到“无故伤害”,难免会引发不良的情绪;情绪积累多了,自然会寻找发泄的渠道。经过一番碰壁,弱者就成了他们的头号发泄对象,因为伤害弱者是最容易办到的事。
责备过多
妈妈很想让小华学好,小华犯了一点点错,她就要责备一番。小华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让妈妈满意,于是渐渐变得自暴自弃,在家里我行我素,在外面惹是生非,提前进入“逆反期”,对妈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了!
责备是一种“软暴力”,责备过多,跟打骂过多一样,终将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
家庭冷漠
小平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小平白天被送进幼儿园,晚上由保姆看管。他感觉自己成了一个被忽略的人、一个累赘,渴望爸妈的关爱。为了吸引爸妈的注意,他有时故意打烂一个碗,或者损坏一个遥控器,但效果不大,爸妈没将这些小损失放在心上。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开关”:如果他在班上捣乱,或者跟小朋友打架了,老师就会约家长来学校谈话,这时候,爸妈就对他百倍关心起来。以后,小平想爸妈时,就按这个“开关”,屡试不爽。小平的爸妈很纳闷也很苦恼:他们一直用正确的理念教孩子“学好”,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坏”呢?
孩子渴望关爱,一旦感到自己缺少爱,就可能采取某些行动,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坏”,也很难因此产生负疚感。父母从纠正行为着手,往往做不到点子上;只有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第10招 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
一位年轻妈妈曾在英国留学,学到了一条英式教子理念: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有了孩子后,她决定实践这一理念。
她发现,让儿子学会照顾自己,相对比较容易。儿子的学习兴趣高,什么事都乐意尝试一番,总是摆出一副“我能行”的架势。到了三四岁时,吃饭、上厕所、收拾玩具、自己脱衣上床睡觉,大部分事情他都会做了,尽管做得不那么好。
让儿子学会不妨碍别人,就比较难了。孩子还小,他做任何事都不认为妨碍了他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想哭的时候,那分贝高得几里路外都听得见;想玩的时候,什么都想碰一下。有一次,她带儿子逛街,儿子想尿尿,却到处找不到厕所。儿子憋急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满大街的人尿起来。她窘得满脸通红,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时候,她发现,“照顾自己”和“不妨碍他人”相互冲突。有一次,她带孩子乘地铁,一个年轻人看了孩子一眼,礼貌地让出座位,孩子老实不客气地坐上去。她发现年轻人的脸色疲惫,显然是忙碌了一天,刚下班。她想,也许这个年轻人比她的儿子更需要这个座位,那么,儿子享受了文明礼让带来的好处,算不算妨碍了人家呢?
尽管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她还是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不妨碍他人”的理念。渐渐地,儿子变得越来越懂事,在很多事情上,当他意识到有可能妨碍他人时,就能制止自己,不去做。到6岁时,他已经成了大家眼中一个很有教养的孩子。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助人为乐”始终是一大主题,但我们却忽略了“不妨碍他人”这一道德底线。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怪现象”:大部分孩子都心怀助人为乐的美好想法,却又天天在做妨碍他人的事,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践踏公园的草地,嘲笑同学的失误和缺陷等。小孩子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帮助状态,助人为乐的志向常常流于表面;不妨碍他人,却是每天都能做到的。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效果会更好。
不久前,著名德育专家、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德育工作处原处长孙学策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助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雷锋等少数人才能做到,老师、父母不妨对孩子降低一个层次的要求,即乐于助人。高兴就去做,顺着本性中自发的道德情感,这是许多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不乐意助人的孩子,不必勉强,不妨再降低要求,只要不妨碍他人就够了。只要一个孩子能坚守这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就很有成效了!
笔者认为,不妨碍他人可能比乐于助人更难做到,价值也更高。假设世界上人人都能做到不妨碍他人,那么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没那么多了!再者,偶尔帮助一下别人,只是一时之力,无论多么困难的事,都可能办到;时刻约束自己不妨碍他人,则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高得多。不仅如此,是否妨碍他人,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认知水平,这无疑增加了做到不妨碍他人的难度。前面谈到的那位女士,当年轻人给她的孩子让座时,她能想到她和她的孩子可能妨碍了人家,这很了不起!另一位女士的想法却不一样,当男青年不肯给她的孩子让座时,她竟然愤然出手,打了男青年一耳光。很显然,她认为别人妨碍了她,却根本意识不到她可能妨碍了别人。还有一些老人家,抱怨自己没有享受到被让座的权利,这也是一种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妨碍了别人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键是没有标准。
假设有标准,谁妨碍了谁,就比较清楚了。
记得乡下有一句俗话,被大家普遍视为行为准则: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扁担。
“狭路相逢”时,挑轻担的人应该给挑重担的人让路,空手的人应该给拿着物件的人让路。此一准则适用于所有人,包括老人和孩子。
假设将这一准则套用到乘车礼仪中,有些争议就比较容易理清楚了。那些上班赶时间、傍晚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的人,都是挑着轻重担子的人;去外面游玩的老人和带着孩子闲逛的父母,都是空手的人。如无必要,空手的人应该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以免妨碍“挑担者”赶路。只有当大家都空着手或挑着担子时,礼让老幼才成为必须。
不过,“空手人”和“挑担者”并不是那么直观,这就要求各人自律。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最好不要把别人的礼让视为自己理所应当的权利,应该随时注意不要妨碍那些比自己负重更多的人,并把这一理念教给自己的孩子。
第九、第十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