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湖寮镇满意电器维修服务部扩大基层朋
改善“三不管”老旧小区“脏乱差”情况、关怀独居老人日常起居、解决城区综合菜市场“停车难”问题……这是去年上半年开展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工作,为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
今年以来,大埔县继续加温鼓劲,在湖寮镇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多方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探索一条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子。目的是持续拓展党建领航工程的内涵与外延,把各类资源下沉到基层治理的最末梢,用到服务居民的关键处,确保让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即可有效解决。
截至目前,大埔县以湖寮镇城东社区、城北社区、城西社区、福坪社区为试点,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并以“共驻共建”为载体,选聘46家驻区单位党员干部担任“兼职委员”。以此为抓手,社区治理不再是社区党委的事,社区内的单位、组织、居民都将积极参与其中,社区基层治理的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有了共建单位大埔县住建局的参与,县城老旧小区梅河小区改造后,居住环境更干净整洁。袁群华 供图
聚焦区域共建▶▷
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却往往包罗万象。以大埔县湖寮镇城西社区为例,辖区内有学校、机关单位、项目工地等,这些单位、组织,不仅是社区服务的对象,治理的参与者,更是社区的重要资源。
如何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对此,大埔县思考和实践了许多。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强化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间的紧密联系,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大埔县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湖寮镇城东社区、城北社区、城西社区、福坪社区为试点,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多方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无疑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强心剂’。”湖寮镇党委组织委员余煜说,此举将有效缓解社区治理中“无人、无钱、无资源”的“三无”难题,做到引各方资源“活水”解社区治理之“渴”,走出一条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今年9月7日,大埔县在湖寮镇召开社区“大党委”成立大会。以县城湖寮镇城东、城西、城北、福坪4个社区为试点,将4个社区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同时,不断健全完善联席会商、考核评议等机制,以“共驻共建”为载体,成立“大党委”议事协调机构,构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
在湖寮镇城西社区龙山小区党支部书记罗海华看来,共建的力量无限,将为社区基层治理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龙山小区人口多,人员流动大,治安、环卫、消防等事务,原来全部由城西社区居委会承担,管理掉队、服务跟不上是常有的事。有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相信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更容易解决。”
“现在有了社区‘大党委’平台,镇里要发挥好平台的聚合功能,利用和整合46家驻区单位的资源,采取队伍联建、资源联合、文明联创、公益联办和治安联防等方式,策划组织共驻共建活动,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等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湖寮镇党建办主任刘伟华说。
截至目前,湖寮镇城东、城西、城北、福坪4个社区已与辖区内46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基层治理中遇到的各类难点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聚焦作用发挥▶▷
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走进大埔县城湖寮镇城西社区的龙山市场小区,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上,车辆停放有序,小区内环境整洁。谁能想到,原来路面坑洼、污水横流、时常交通堵塞的开放式小区,自从小区微改造实施后有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大埔县自去年上半年开展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工作带来的变化。
如果说“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是大埔城市基层治理探索的1.0版本,社区“大党委”的成立则是向2.0版本迈进。
在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工作中,大埔县委政法委、县城综局等部门主要对接城西社区。“原来小区存在无物业管理、居民参与小区自治管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周边环境脏乱差,成为住户吐槽的焦点。”罗海华说。
为此,大埔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县城综局、湖寮镇党委,城西社区居委等单位,对龙山市场小区进行微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大埔县委政法委投入335万元对整治周边环境,完善柏油路铺设、停车位划线、雨污分流、智慧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建设,改善了小区“脏乱差”现象。同时在小区出入路口安装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系统,楼梯口安装门禁系统,保障居民住宅安全。
改造的第二步,龙山市场小区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新模式,筹备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投入17.68万元打造集社区联络服务点、小区党支部办公室、党员学习活动室、居民自治议事室、小区视频监控调度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龙山小区党群之家”。群众有了反映热点难点问题的渠道,更积极参与自治管理。
“目前,龙山市场小区从党员、居民中共推选出16名‘栋长’,同时引进物业公司规范管理小区,推进居民自治管理、强化小区秩序管理。”罗海华说。
“前段时间小区的一处围墙坍塌了,我随即到小区的党群之家反映情况,小区的党员干部马上就赶去现场落实,几天时间就修缮好了,现在住在这里非常踏实。”小区居民张先生说。
“党建做得好,可以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有助于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罗海华说,接下来依托社区“大党委”平台,与大埔县委政法委、县城综局等共建单位一起努力,小区还将做好群众反映的加装电梯等事项,让小区更宜居、群众更满意。
据悉,今年以来,大埔湖寮镇谋划推动成立社区“大党委”,并结合“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推动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先后筹集资金645万元,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好事327件,解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53项。
聚焦服务提升▶▷
制订“三张清单” 当好“四大员”
“‘大党委’是什么?在基层如何运作?‘兼职委员’要发挥什么作用?”在湖寮镇社区“大党委”成立后,围绕后续工作如何开展的讨论越来越频繁。
一直以来,传统“单位党建”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制度壁垒,使基层党组织在镇街、社区建设中难以形成联合动力。大埔县探索的“大党委”党建联席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就是要增强辖区单位的归属感和配合度,凝聚起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大埔县湖寮镇已吸纳了46家辖区单位党组织中的相关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
“社区‘大党委’成员里有从驻区单位中选聘的兼职委员,在共驻共建等事务中将发挥党建政策宣讲员、社区工作参议员、共建项目跟办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的‘四大员’作用,这是机关党建资源常态化下沉一线的生力军。”余煜说,同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等制度,制订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使兼职委员“沉下去”之后真正“干起来”。
这群生力军的加入,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基层联系群众触角不广、统筹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
“围绕最低生活保障预约申请、城镇职工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内容,我们将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政策宣传,更好实现基层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成’。”作为湖寮镇城西社区的兼职委员,大埔县政数局党组成员刘逢纲一上任,便对下一步解决基层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有了计划安排。
去年11月,“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城西社区安装调试完成,成为全县较早安装的村(社区)之一。“以前每到四五月份,大埔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很多老人来此办理社保验证等业务。”刘逢纲说,现在有了“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社区就能办理,对于老人方便了很多。“下一步,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开展“粤智助”宣传推广和使用培训活动,让群众会用、好用、常用,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党委”,是力量的大凝聚。“围绕制约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民生福祉增进的疑难问题,‘大党委’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刘伟华说,通过共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员力量积极参与到基层服务工作中,定期沟通、上下协同解决群众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针对社会治理、社区服务、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湖寮镇“大党委”正在摸清群众需求,接下来谋划由驻区单位党组织、兼职委员对照群众需要清单,主动认领并提供服务。
“通过‘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共建单位接单’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解决共建单位、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难题。”刘伟华说。
社区,是一座城市的“微观”表征,而社区治理,则考量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大埔县推行“大党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主动积极参与,推动基层社会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米距离”,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稳固。
原标题:
扩大基层“朋友圈” 共绘治理同心圆
大埔县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探索治理提质增效新路子
【来源】南方日报·大埔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余灏 罗文燕
【作者】 马吉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